真诚的艺术追求——观《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来源:东南网  作者:李锦秋  2023-03-03 17:32:09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上,自1988年起,中国乒乓男队连续在多届世界大赛中折戟,直到1995年,时任中国乒乓球主教练蔡振华带领刘国梁、王涛、孔令辉等“五虎将”,力克连夺三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瑞典队,夺得1995年天津世乒赛男团冠军,重回世界巅峰。影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借助科技的力量,在长镜头的铺陈叙述和短镜头的特写聚焦中,从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张弛有度地对这一体育赛事的历史片段进行了基本还原和阐述,让观众在真切可感的观影体验中,重回当年的现场。我们可以说,这种基于基本事实的艺术演绎,在处理历史和艺术的关系时,较好地遵循了真实性的原则。

当观众成为影片的消费者时,他们往往对消费品产生一定的期望值,即所谓的“实用和选择善”的一般性价值认识,并在观影后的评价得到体现。而一部电影杀青后推向社会,进入观众知觉介入的二度创作时,当它会对观众产生认知、教育和娱乐等功能时,便具有了社会价值。观众在观影的文艺接受过程,会感受情绪与感觉的变化,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更会在审视中,捕获影评的精神力量,逐步丰富和加深自身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对塑造出倾向性价值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故事主体,被放置于中国乒乓男团尴尬困境的典型环境之下,邓超饰演的中国乒乓男团主教练戴敏佳为首的中国乒乓球人在逆境中不沮丧、不低头,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最终胜利。观影中,观众从故事情节中可以直观地感知到,一代中国乒乓球人团结一致,与困难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奋斗精神。这种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从遥远的中华神话传说开始,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谱系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融入在中国人的骨血里,代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影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出品,展示了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特质和时代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对文化自信做了一种良好的诠释。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颜桂堤曾在《铸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文艺根基》一文提到:“文艺表现‘历史感’,不只是在于写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且要写出决定着历史发生的是什么,关于‘是什么’写得越深刻,它的分量也就愈厚重。”影片揭示了中国乒乓球男团为何能在天津世乒赛上重振雄风,其根本在于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影片对这些深层次原因的把握,就是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认真贯彻。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彰显了中国文艺作品的人民性。该影片未如一些西方影视极力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在将生命个体融入集体的那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推进中,最终完成中国乒乓球人的集体形象塑造。我们不难看到,戴敏佳的人物设计并未陷入“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观绝对化的境地,他作为线索式的人物,串联起诸多桥段,与倪晓冬、米主任、齐主任、大李等一众,共同形成了“相信运动员、依靠运动员”的中国乒乓男团领导管理层。他们和运动员们一起艰辛付出,让中国乒乓男团重新夺回斯韦思林杯冠军,重塑了富有凝聚力、顽强拼搏的中国乒乓球人的精神群像,让观众在正能量精神的汲取中,热血沸腾,受到了鼓舞,得以向上的引导。从这个角度而言,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积极实践。(福建文学杂志社  李锦秋)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