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实验室让蚕业走上21世纪“新丝绸之路”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雍 黎  2022-12-02 15:22:24

“我们刚刚完成了国家级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认定申报。”12月1日,正在实验室忙碌的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表示,他们在前期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强化蚕遗传资源研究基础和支撑。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蚕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接连发布了多个重要成果。完成种质资源“千蚕基因组计划”,发布世界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率先创建“数字家蚕”基因库,将我国蚕学研究推进到分子设计育种阶段;完成“家蚕产丝器官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实现了家蚕丝腺研究进入单细胞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实验室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建设11年来,成功引领了我国蚕业科技整体跃升为世界领跑地位,以实际行动实现科技创新支撑现代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承诺。”代方银说,在发布家蚕超级泛基因图谱后,他们在研究工作上更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性,团队加速推进着对家蚕泛基因组的系统挖掘和相关拓展研究,开启“改造家蚕、多元利用”新时代创新工程。

构筑现代蚕桑产业的突破之路

如果说传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以丝制品贸易为基础的产业,那么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则是以基因组研究等现代科技为核心,提高蚕桑丝绸及其衍生产物开发的科技含量,找到并构筑现代蚕桑产业的突破之路。

近期发布的“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是代方银团队历时4年所成,他们对1078份蚕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度测序,囊括了目前最全面的家蚕和野桑蚕基因组信息,是迄今全球动植物中最大的长读长泛基因组,也是最高质量的家蚕基因组图谱。

“家蚕超级泛基因组的完成将突破其育种瓶颈,开启分子育种的新纪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表示,以前鉴定特定性状的基因或其因果变异犹如“大海捞针”,现在可谓“瓮中捉鳖”,因为泛基因组的完成能极大提升育种优良基因的挖掘效率,在此基础上,就可根据育种目标,结合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分子育种手段,实现设计育种。

以“蚕桑+”模式打造交叉创新队伍

“立桑为业,多元发展。”近年来,实验室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契机,以强化基础前沿和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为主线,以“蚕桑+”模式打造交叉创新队伍,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蚕业科学发展正在融入大科学、大农业、大纺织、大民生、大消费……

“这是实验室和我国蚕桑学术带头人向仲怀院士等一直致力打造的蚕桑产业体系的重构。”代方银表示,随着蚕桑基因组生物学成果朝着应用开发的推进,现代蚕桑不仅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突出作用,而且在医学、材料学等有关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技术领域迸发出新的作用。

面向未来,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又有了新的目标。近日,向仲怀院士主导召开了深化有组织科研专题研讨会,组织生物信息学和蚕遗传资源方面的优势力量,推进家蚕泛基因组数据库构建,以期尽快上线开放,并确定以家蚕泛基因组大数据为支撑,布局实验室新的研究重点和下一步突破的目标任务。

“立足家蚕研究优势,定位应用基础研究,我们正在加紧推进升级建设。”代方银表示,他们将面向乡村振兴、生物经济、生态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将研究领域从家蚕扩展到包括蚕、蜂等优势资源昆虫,建设世界领先的资源昆虫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动资源昆虫养殖及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