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从莫斯科到宁波,党章守护者精神的时代传承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22-07-26 17:28:53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特写:从莫斯科到宁波,党章守护者精神的时代传承

新华社记者

“莫斯科是无产阶级革命经验集中地。我要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以成为一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

上世纪20年代,求学苏联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张人亚写下一封手书,道出自己负笈求学的目标以及为革命奋斗的理想。在莫斯科的经历影响了他后来的革命道路。而他的名字,也与100年前中共二大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的长山岗上,挺立着一座历经近百年风雨的墓碑。高不过半米的墓碑并不起眼,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刻着四个大字“泉张公墓”。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这是一座“衣冠冢”,主人便是张人亚。

张人亚,字静泉,1898年出生于浙江,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后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张人亚在工作时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34岁。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中共二大决议、《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等一批党内重要文件秘密送回宁波老家,藏在他父亲为掩人耳目而修建的张人亚“衣冠冢”里。如今,保存完好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成为记录中共二大的孤本文献,其中收录的中共第一部党章更是弥足珍贵。

在张人亚短暂的一生中,求学莫斯科的经历为他日后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更坚定了他忠于党、忠于无产阶级的初心。

1924年,张人亚在党组织安排下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不通俄语、课业繁重、条件艰苦、水土不服……张人亚等一批中国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学习和生活困难。

对于这批学生当年在莫斯科求学的经历,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副教授达里娅·阿林切娃翻阅了相关资料。她说,张人亚等来自中国南方的学生起初无法适应莫斯科的气候与饮食,常常患病,他们的居住条件也相当简陋、非常艰苦。

“学生们每天都要学习大量课程,包括俄语、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工人运动史、自然科学等,同时还要阅读各类与共产主义相关的经典作品。”阿林切娃说,“不过多数人最终克服了困难。”

1925年,张人亚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带着在莫斯科学到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和更加热忱的革命信仰、更加坚定的革命决心投入到工人运动中。

当时,一名苏联电影导演记录下了张人亚的影像:他站在一群工人中间,慷慨激昂地发表着演说。虽然现在已无法听清他讲话的内容,但从他面露坚毅的神色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为革命奋斗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经历百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鼓舞着一代代海内外中国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与张人亚等前辈们相比,我们现在的留学生活已经好了太多。我们更要刻苦学习,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中国留俄学生总会主席钟磊说。

在张人亚的家乡宁波,张人亚党章学堂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的“打卡”点。学堂入口处的张人亚铜像,身姿挺拔,高举右手,目视前方。

“我和张人亚一样,都是‘90后’,但他比我早出生了近一个世纪。”党章学堂讲解员童思琪说,“我们这一代‘90后’正从前辈们身上学习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学习不畏艰险的强大意志,更好地投入工作与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的力量。”

在宁波北仑区霞浦街道,“人亚先锋·红领集市”活动定期举办,为高龄老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群体送去爱心。

“百年征途,张人亚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不忘初心,将自身前途命运同革命紧密连接,以生命赴使命。这种精神必将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永恒跳动。”霞浦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志龙说。(执笔记者:顾小立;参与记者:华迪、白雪骐)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