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时代之声 描绘时代气象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高倩 王广燕  2022-05-24 10:25:37

北京日报讯(记者高倩 王广燕) 80年前,一条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从延安出发,指引着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国家大剧院近日推出系列线上主题活动,通过云端演出、展览弘扬伟大延安精神,展现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精神面貌。

5月21日晚,《文艺为人民——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国家大剧院线上特别节目》上演。

21首经典作品回顾时代之声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一曲《延安颂》涤荡心灵,歌声将无限思绪再度引回革命圣地。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5月21日晚,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推出了“文艺为人民”特别节目,以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为主的艺术家们演绎了21首诞生在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文艺创作的发展脉络。

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慷慨激昂的《延安颂》《保卫黄河》,到大生产运动中充满劳动热情的《南泥湾》《军民大生产》;从意气风发的《长江之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到展现新时代人民心声的《复兴的力量》《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80年来,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着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不断创作奋进。曲目之间,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马可之女马海莹,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淑琴,著名作曲家舒楠与主持人任鲁豫担任导赏嘉宾,为观众们详细解读作品的创作故事,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引领下倾心创作出的时代之声。

在提及家喻户晓的《南泥湾》时,马海莹回忆了作为曲作者的父亲在延安的种种见闻。“延安当时的物质条件很艰苦,但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轻松明快的表情。”马海莹说。贺敬之和马可曾到南泥湾体验生活,“天已经黑了,他们转过山脚,突然眼前一亮。359旅那时已经在南泥湾了,远处山上的窑洞有一排一排的灯光,火把小队从山路上来迎接他们。”兴奋的马可把窑洞里的灯光比作珍珠,眼前所见的一切,“完全不是他原来想象中有狼出没的、黑黢黢的样子了。”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马可就被嘹亮的号子声唤醒,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他备受感染,创作激情被一下子点燃。据说,贺敬之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写出了歌词,马可则很快完成谱曲。

“在网络直播间里,我们看到满屏为祖国喝彩、为艺术叫好的评论,真的特别开心和骄傲。”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驻团指挥焦淼说。受疫情影响,“文艺为人民”特别节目的策划、录制和制作都有不小的挑战,“作曲家完成作品的编创工作后,我们先给演员发放电子版乐谱,大家自行在家练习,用最高的效率完成作品的排练、打磨、修改,剧院也做了非常细致的防护工作。大家都铆足了劲,团结一致,希望用以艺抗疫的精神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演出。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会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为人民奉献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1  2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