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中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规划》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并作出部署,同时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于世界首位,在清洁低碳氢能源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虽然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中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定位,强调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至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至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王翔表示,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能源供给端,氢能与电能类似。长远看,氢能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氢能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开发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 能源消费端,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生产源头上加强管控,严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赋予了氢能清洁低碳这一关键属性。扩大清洁低碳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范围,有序开展化石能源替代,能够显著降低用能终端二氧化碳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氢气是重要的清洁低碳工业原料,应用场景丰富。例如,作为还原剂,在冶金行业替代焦炭;作为富氢原料,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工艺流程替代化石能源等。通过逐步扩大工业领域氢能应用,能够有效引导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高效完备的产业链。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换?关键在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规划》从四个方面对氢能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部署——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聚焦创新支撑平台。围绕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包括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发挥科研能力优势,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 聚焦专业人才队伍。支持引进和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逐步扩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和从业人员基础。 聚焦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因势利导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持续加强全产业链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有效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高质量发展需要。”王翔表示。(记者 徐佩玉) |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
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