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又是一年两会时。围绕当前热点话题,即将上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们有哪些视角与观点? 贾楠常委:就业“错配”问题仍会存在 不久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有个预判,预计有1076万人,首破千万。结合近年来职业教育工作力度增加,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问题,能否得到部分解决? “就业问题必须要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因为这不仅包括每年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新增就业,也包括企业倒闭和裁员造成的失业。两年的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形势衰退,个别政策调整频率上升,对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民营企业如果大量倒闭,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表示,要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要保证企业能够“活着”。我们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年轻人就业取向的改变,老一代农民工逐步进入老龄,“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这一错配现象依然会存在,在某些行业可能更为严峻。“据我了解,现在有的建筑工程项目以每天700元的工资居然还是雇不到人。而年轻人可能会追求更加‘稳定’的工作,2022年公务员报考仍会是热门、很可能会再创新高,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关注。”贾楠表示。 刘筱敏委员:要靠终身学习夯实一技之长 “科技进步重塑了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人口的年龄分布、数量分布也出现了新的平衡。在我看来,人口发展更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据数据统计,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每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人口数量减少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也要面对人口质量提升的需求,人口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献中心引文数据库研究员刘筱敏看来,人口素养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数字经济的推动力。 “之所以大城市人口聚集程度高,通常是认为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就业机会也倒逼从业者有一技之长,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和适应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收益,人才红利也会随着人口质量的提升会逐渐凸显。而从人才红利的角度看数字经济,则长期、有体系的终身教育更不可或缺,外卖小哥总有跑不动的时候,他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职业教育需要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契合。”刘筱敏表示。 目前,我国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特征明显,刘筱敏认为,这就需要我们直面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下降、社会生产能力不足、经济增速下降等问题。 “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给老龄工作给出了全面的指导,不仅提出了老有所有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工作方向,还特别指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老年人可以通过合适的工作不脱离社会,同时传承技能和文化。一场疫情,老年人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有所提高,虽然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必须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群体提供多元服务形式,但让老年人适应社会变化也是社会服务的责任,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也忽略老年人的需求。”刘筱敏这样说。 刘显忠委员:双循环下坚持固强项补短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都不小,我们该如何做? “我认为主要有三件事要坚持做下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认为,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要完善和规范国内的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使我们的法治化进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相适应。完善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制度,制定明晰的与外资相关的监管措施审查标准,建立与“负面清单”配套的体制机制,使外商经营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政府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重大社会舆情政府要积极作为,及时做出反应并公正处理,以免政府的公信力受损,陷入“塔西佗陷阱”。 “现在看,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下,应固强项,补短板。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尤其是农村的医疗、教育、养老的投入,推动农村整体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现在虽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但还存在短板。比如现在炒得很热的数字经济,我们同样大而不强,我们的很多发明是在别人发明基础上迎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发明,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核心难题如果都绕着走,很多问题永远都解决不了,比如芯片问题就影响到了很多领域的发展。”刘显忠表示。 |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