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2022年,人民法院将有这些“大动作” 新华社记者罗沙、张研 秉公裁决、定分止争,助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近日举行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从保障人民权益、提升司法公信力等方面对人民法院新一年工作作出部署,其中不少看点值得关注。 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案件,直接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这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权益保护力度,维护劳动者公平就业权利。 ——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依法遏制“借名买房”“法拍房”炒作,加强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加强老年人权益司法保障,探索建立涉老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调解机制,服务新时代老龄工作。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正确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坚持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但不纵容”。 ——完善司法救助机制,强化与社会救助协同联动,推动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救助体系。 最高法同时强调,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通过“小案件大道理”,引导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 民事审判坚决同“和稀泥”说不 “有时裁判效果不好、群众不接受,这是表象,根源还是理念出了偏差。”这次会议提出,要巩固端正司法理念成果,在实践中完善正确理念,用正确理念指导司法实践。 最高法明确要求,刑事审判要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正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做到依法定罪量刑,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尊重量刑建议,确保公正裁判。 民事审判要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平衡利益、定分止争,坚决同“和稀泥”做法说不,立“明规则”、破“潜规则”。 行政审判要增强大局意识,支持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最高法同时提出,要把打击犯罪同保障人权、追求效率同实现公正、执法目的同执法形式、实体公正同程序公正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破解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 据悉,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人民法院对审判执行领域一系列顽瘴痼疾进行“靶向治疗”。这次会议对此强调,要切实巩固成果,实现标本兼治。 在整治“年底不立案”方面,最高法提出,要巩固整治成果,坚持从政治上看立案登记制,决不允许搞变通限制立案、以调代立、不立不裁、限号立案、增设门槛。 最高法还提出,要巩固整治裁量权行使不规范、违法“超审限”成果,切实解决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巩固整治违规违法办理“减假暂”案件成果,落实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意见,决不允许“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影响司法公正。 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 “我们要珍惜这些年攻坚执行难取得的成绩、赢得的民心,不断巩固中国特色执行制度、机制和模式,努力朝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完善网络执行查控、失信联合惩戒等联动机制。 最高法提出,要深化“一案双查”,常态化开展执行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紧盯案件违规终本、案款超期发还等问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终本案件自查与互评,健全落实“一案一账号”等工作机制。 在执行规范化建设方面,最高法提出加快起草修订债权执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司法解释,完善执行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善意文明执行,平衡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以智慧法院创造“数字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会议提出,要巩固提升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以司法数据中台、智慧法院大脑、在线法院建设为牵引,推动智慧法院从技术运用向规则治理、制度构建迈进。 最高法明确要求,要合理准确适用在线审理机制,保障当事人选择权和知情权。坚决摒弃“在线审理”就是“简化审理”的错误认识,确保在线诉讼“降成本不降质量、提效率不减权利”。 据悉,人民法院将推进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为人民群众诉讼和法官办案提供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的智慧服务。同时严格划定技术边界、保障数据安全,防止因为技术过度介入影响司法公正和中立。 |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
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