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5年磨一剑,“民法典时代”由此开启。这部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万众智慧,应时代所需,既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权利保障的宣言书。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埃万德罗·卡瓦略表示,这部民法典纳入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是中国公民需要参考的重要法律文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积极呼应崇德尊法的社会需求。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民法典编纂相继完成了民法总则、民法分则各编的内容,并在2019年12月23日,推出完整版的民法典草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了有序推进,我国民法典编纂采取两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并将修改完善的各分编草案同民法总则合并,成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总则,民法典编纂顺利迈出第一步。区别于西方民法典的价值理念,我国民法典清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价值内核之中。
-----------------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民法典编纂,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也为不断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司法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依据和规则支撑。另一方面,我国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伴随着中国数十年发展的伟大历程,在各个单行法律的一步步成长中不断成熟,更在法律精神和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念的不断提升中,展现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文明高度,并反过来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在于平凡,“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中国民法典的伟大,并不在于条文的数量,也不在于参与者、制定者的知名度,恰恰是在数十年来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下,对调整民事主体间财产、人身关系的经验总结,提炼为协调、处理各种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的法治智慧。尤其在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法律关系呈现出新特征、不断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用实践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法典。
早在2017年,民法总则表决通过时,孙宪忠强烈建议:“民法总则的基本原则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角度看,国家治理的各种行为都要依法进行,而民法所规范的社会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国计民生之中具有全局性和贯穿性。”体系科学立法提升治理能力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就意味着民法典编纂不同于一般法律制定。
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规范公权力运行,也有利于中国打造法治化程度更高的经济、社会环境。《联合早报》文章认为,民法典被视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古巴拉美通讯社报道称,中国即将颁布的民法典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规范进行系统整合、修改编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
经常收到垃圾短信怎么办。编纂民法典对司法机关来说,将提供全面、权威、系统的裁判规则。民法典草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