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9月13日电(记者蒋芳、邱冰清)13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公布了江苏草堰港遗址最新考古成果。作为罕见的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该遗址的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使有机质遗存得以完好保存,出土巨量人工栽培水稻,考古人员还新采集到各类粪便化石近500份,为研究史前人类生活提供了更多资料。
草堰港遗址出土的粪便化石。(受访者供图)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东颜家圩北侧,主体年代距今约7000年。遗址所在区域为江淮东部里下河腹地,整个遗址位于水面之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22年12月起,先后对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介绍,长期以来,地理及考古学者多认为里下河地区自全新世以来受海侵影响,不太可能有超过距今6500年的史前遗址分布,草堰港遗址的发现改写了过往认知。遗址地处俗称“锅底洼”的里下河腹地,特殊的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存得以完好保存,已发现巨量人工栽培稻、芡实、菱角等各类植物遗存及大量动物遗存。
值得关注的是,考古人员在遗址采集到各类粪便化石近500份,出土数量之多、保存状态良好,较为少见。根据粪便化石的形状、大小、纹路、末端等形态特征,以及直径和长度等量化数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张国文初步判定,其前期进行形态学鉴定的100余份粪便化石,种属主要为狗,少量为牛和人。
“团队后期拟开展脂类分析,并对粪便化石中的骨骼遗存开展稳定同位素分析,进而科学判断其种属,并揭示这些粪便化石主人的更多信息。”张国文说。
编号为NKU133的粪便化石的彩色CT成像。(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妍选取18份粪便化石进行了CT扫描。“结果显示,每份粪便化石中都发现有鱼骨,大部分发现有鱼椎体,好几份发现有鱼头骨,还有1份发现了蛇牙。初步判定,这18份都是动物粪便,从粪便包含物来看,其种属是狗的可能性很高。”吴妍介绍,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对这18份粪便化石进行孢粉、植硅体、微生物甚至DNA的分析,以期获取更多信息。
编号为NKU133的粪便化石中发现的鱼椎体遗存。(受访者供图)
“以上信息,结合遗址已鉴定出土动物遗存中几乎没有发现狗骨骼,我们初步推测,7000年前的草堰港先民饲养狗,但并不将其作为主要肉类食物来源。”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史炎炎表示,粪便化石可提供多种且直观的信息,是研究当时动物、人类饮食结构,动物饲养策略,经济结构乃至生存环境的绝佳生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