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财经深一度|多措并举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性

2022-11-23 09:38 作者:刘羽佳、郭宇靖 新华社 责任编辑:吴静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聚焦新市民群体,于11月22日举办“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主题论坛,与会嘉宾就如何让新市民群体感受到精准的、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展开热烈讨论。

“新市民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

不会使用网上银行?信用记录不足难以获得贷款?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面临人身伤害风险和失业风险怎么办?如今,满足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已经成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孙祁祥认为,相对老市民而言,新市民这一庞大群体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风险保障更为不足。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通知印发以来,各地细化了具体落地举措,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专属产品。

“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新市民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肖远企说。

让金融服务在新市民中“看得见,摸得着”

如何能够让金融产品供给在新市民群体中“看得见,摸得着”,使得普惠金融有效、精准地触达每一个个体?

在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毅看来,新市民从故乡来到城镇的一件重要大事,就是住房购房的安居需求。今年5月农行推出了保障性住房租赁贷款专项产品,目前已经完成贷款审批超过80亿元。同时农行还加大对农民安居贷这一特色产品的推广力度,目前已累计投放7952亿元,共惠及200多万名进城购房的农村转移人口。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副总裁于泽认为,新市民群体进入城市,远离家乡亲友,缺乏社会网络支持,工作流动性大,整体收入水平不高,通过传统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大。目前人保财险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创业主体,针对餐饮、零售、批发、住宿等新市民创业集中行业,推出了创业保组合保险产品,进一步强化新市民创业就业风险保障。

在北京,解决新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正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说,北京市高度重视首都800多万新市民的服务保障工作,及时出台一系列金融政策。“北京市已经将新市民中人数较多的毕业大学生、创业人员、农民工和快递员,作为重要服务群体率先发力,从支付结算、资金需求、生活保障、人身安全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引导、动员金融机构依托新市民生产生活新场景,丰富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供给。”他说。

进一步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进一步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让新市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是论坛与会嘉宾的共识。

肖远企认为,新市民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涉及行业广,金融机构要深入新市民所处的行业、企业和人群,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和诉求。同时,要善于创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多位嘉宾提到,大量新市民群体个人信用信息不足,难以获取金融资源支持。张毅表示,建立数据互联共享,可以同时打破地域、行业间的数据壁垒,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医保、消费、住房、信贷等方面的信息,绘制更为立体的数据画像,用于积累信用记录、实现信用增值,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坚实的数据基础。

谈及如何让新市民真正感到公平、融入城镇,张毅提出,金融机构既要做好资金融通、产品服务等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关心关注他们在精神层面与城镇生活的互动和融合。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认为,应充分结合新市民群体特点,引导新市民理性投资消费,增强风险防护意识和抵御能力,通过有温度的服务,让新市民感受城市新生活的温暖。“我也倡议所有的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好新市民的钱袋子,让新市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他说。(记者刘羽佳、郭宇靖)

关键词:人保财险,金融产品,金融资源,金融消费者,金融供给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