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震后11年,玉树正芳华

2021-04-15 08:56:2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作者:吕雪莉、李琳海

新华社西宁4月14日电 题:震后11年,玉树正芳华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琳海

历史的灾难,往往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补偿。

三江源头、唐蕃古道、玉树新城。

11年前,一场大地震将这个古道重镇无情摧毁;

11年后,一座美丽的“全国文明城市”玉树,巍然挺立在江源大地。

历经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文明城市创建,新玉树芳华绽放。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

新生活,在奋斗中实现

清晨,洁白的云朵缭绕在山间。蔚蓝的天幕下,一片黄色屋顶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阳光照耀下十分靓丽。

甘达村四社村民土旦久美正在自家的畜棚外拉网围栏。屋内,炉子上煮着酥油奶茶,窗台上几盆鲜花开得艳丽;院子里,女主人扎西卓尕打开水龙头,准备冲洗停在院里的小汽车。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村民昂文西让和妻子布沙措江卓玛站在易地搬迁的新家院子里合影(2019年9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今年全国两会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

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专程赴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距离玉树市16公里的甘达村,就是习近平同志去过的那个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甘达村(4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

“当时全村95%的房屋倒塌,受灾极其严重。”甘达村驻村干部、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办公室主任桑旦兰周告诉记者,震后集中安置,家家户户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还有1亩地的院子。

甘达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最初的综合超市,逐步拓展到服饰首饰制作、糌粑加工、牧家乐等多个项目,固定资产达950万元。2020年村里合作社给村民分红总金额达61.5万元。2017年,甘达村77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甘达村利众专业综合合作社,超市售货员才仁卓尕在整理货架商品(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

地震发生后,加吉娘村帐篷社区党支部书记土丁朋措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带领全社区党员抢救273户受灾群众,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成立社区临时党支部,第一时间把党旗和国旗插在安置聚居地,被群众誉为“震不垮的主心骨”。

多年来,他抛家舍业,一心为民,带领社区全体22名党员,重建家园,发展村集体经济,2016年,加吉娘村率先摘掉了贫困帽子。

玉树市上拉秀乡党委书记吉松保告诉记者,今年换届选举中,58岁的土丁朋措因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提出卸任。但是村里多次开会,全体村民都一致要求他继续留任。

指着眼前的新村落,土丁朋措对记者说:“地震让很多百姓失去了家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大家才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老百姓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我还要用余热,为社区百姓做更多实事。”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加吉娘生态移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土丁朋措(左)和社区工作人员交流(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格扎曾担任上拉秀乡乡长,2014年至2020年一直在上拉秀乡工作。他和百姓同吃同住,一起放牧,改良当地牦牛品种,发展生态畜牧业,被百姓称为“放牧乡长”。

按照科学的方法以草定畜,提高牲畜出栏率,政府给牛羊“上保险”,给牧民吃了定心丸,大大降低了返贫率。

玉树州发改委副主任尕松旦周介绍,“十三五”期间,玉树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7亿元,先后实现了现行标准下6个深度贫困市县摘帽、104个深度贫困村退出、12.9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4%下降到0.3%以内,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目前超过9260元。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玉树州常务副州长何勃说:“我们在全省贫困人口占比最高、脱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复杂艰苦条件下,实现了贫困户有产业能致富,贫困村有集体经济可持续,产业园区有岗位可就业,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八一医院内科医生尼样卓玛在为患者查体(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

新家园,在优化中蝶变

碧绿的扎曲河水自西而东,穿城而过,欢快奔流。翠绿的河面上,一群水鸟翻飞,啾啾鸣叫;

随河岸两侧绵延的红色步行道、绿色骑行道,仿若给扎曲河戴上了一条彩色项链,不时有市民在这条“项链”上漫步;

扎曲河畔,新开放的琼龙公园里,最先吐绿的云杉,向人们传递着又一个春天的消息……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7.1级强烈地震中遭受重创。

震后11年,行走在春日玉树,靓丽民居、美丽校园、时尚商贸街区,向世人展现着新玉树的容颜。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格萨尔王广场(3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4纵16横的道路串起整座城市,格萨尔王广场、博物馆、康巴艺术中心让这座新城“文艺范”十足。

站在玉树市城区影像图前,抚今追昔,玉树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土丁青梅十分感慨:“地震前,玉树市只有三条主干道,街道也是坑坑洼洼。一起风,到处是土和灰。”

三年重建,按照“北京模式”“首善标准”打造,玉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了20年。一个现代、充满活力的新玉树在青藏高原崛起。

三分建,七分管。

“有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爱关怀,才有了现代化的新玉树。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如何管理好运营好?既是重任,更是考验。”土丁青梅说。

几年来,玉树巩固、优化、提升灾后重建成果,运营好、维护好、管理好重建项目,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和弱项,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土丁青梅清楚地记得,有了先进设备,怎样快速投入运营成了问题。比如锅炉房里的大螺丝,以前见都没见过,装上去万一坏了怎么卸?当时都是一头雾水。

如今,经过外出学习、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玉树已经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主管,城市运营管理基本实现了本土化,并逐步走向智能化、规范化。

小镇变城市,牧民变市民。长久以来习惯了用牛粪取暖、住院落式房子的玉树人,当时一下子还不能适应楼上楼下的城市生活,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接暖气管里的热水洗衣服、冲厕所;将生活垃圾倒进小区内的排水井;看不懂红绿灯,不知道如何过马路……

如今住在楼房里,冬天养花比夏天长得还好,暖气热得可以穿衬衣,有的群众多年的关节炎也见好了。玉树市民逐渐接受和适应了城市新生活,真正享受到灾后重建的伟大成果,并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

2018年,玉树启动“创城”行动,州市联动、合力共建、全民参与。经过三年创建,玉树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从废墟上重生的高原新城,成为我国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入夜,城市霓虹闪烁,外卖小哥在城市穿梭,市民骑着共享单车感受着方便与快捷。

嘀嘀——伴着鸣笛声,玉树10路公交车驶进禅古村,背着书包的孩子们,依次上车。

禅古村离玉树市近3公里,是当时受灾严重的村之一。4月7日,从禅古村到玉树市第二完全小学的公交专线正式开通。

禅古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扎多杰说,有了公交车,家长们不必再为每天接送孩子发愁了,村里也办了幼儿园,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学前教育。

如今,古道新城生机勃发。玉树市完善的城市功能,逐渐凸显辐射集聚效应,吸引了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地群众来玉树看病、上学、就业。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的学生才卓玛在课堂上(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

新希望,在“育树”中延续

“玉树”是藏语译音,意为“遗址”。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

在玉树市新建的琼龙公园,45岁藏族妇女旦阳正在捡拾碎石,和10多名护林员一起准备植树。

“我们在绿化城市的同时,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友的哀思。”玉树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宁样说。

用护林员的话说,在高原,育一棵树就像养一个孩子。春季种植、夏季养护、秋季验收、冬季防护,一年四季,都在跟着树转。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当地群众在清理修剪过的树枝(2020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2013年,榆叶梅引进玉树。榆叶梅是第一个在玉树开花的树种。每年4月底,粉红色的花瓣静静绽放,让人感受到高原春天的气息。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玉树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一个“窗口”和“名片”。

在玉树州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正通过“江源之窗”远程监控平台进行环境监测。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桑珠说,借助“江源之窗”的27个点位,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对玉树州域内的多个生态功能区进行实时监管。

过去著名的曲麻莱县大场金矿,因为淘金破坏了生态,在数年前被果断叫停。“江源之窗”实时监测过采区,可以看到如今已经逐渐恢复原有地貌。

这是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拍摄的昂赛大峡谷风光(2019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监测显示,2020年玉树市环境空气优良率为100%,健康的水、良好的空气正在让玉树人享受生态红利。

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目前,像旦阳一样的生态管护员,全州有16958名,每人每年收益2.16万元。

近5年来,玉树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7%,草原植被覆盖度增长到61.8%,野生动物种群显著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这是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昂赛大峡谷拍摄的彩虹(2020年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三江源头,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一如“玉树”这个名字,在废墟上重新站立!

三江源头,云杉吐翠,迎来又一个春暖花开!

这是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拍摄的雪后牧场(2020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是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境内拍摄的群山(2019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