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 探索发现 > 正文

科普: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变异新冠病毒

2021-03-15 08:06:01 作者: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郭洋)去年下半年以来,英国、南非、巴西、美国等国接连报告发现变异新冠病毒,使新冠病毒变异的问题广受关注。不少人担忧,不断变异会使新冠病毒变得更“凶险”吗?是否会影响新冠疫苗的防护效果?人们又该如何应对?

最近几日,又有多国密集报告了新的变异新冠病毒。菲律宾卫生部13日报告发现一种名为P.3的变异新冠病毒,现有数据还不足以断定它是否会有重大公共卫生影响。巴西国家科学计算实验室12日宣布发现一种变异新冠病毒,与此前在巴西马瑙斯地区发现的P.1和在里约热内卢等地区流行的P.2变异病毒均不同。英国卫生部门11日表示,英格兰东南部近期确诊了两例感染一种变异新冠病毒的病例,目前正对这种被称作B.1.324.1的变异病毒展开调查……

变异新冠病毒层出不穷的消息令不少人感到恐慌。事实上,变异是病毒自我复制过程中的常态,病毒并不总能完全准确地复制出其遗传物质“副本”,其复制时常出现一些错误,从而导致基因突变。新冠病毒所属的RNA(核糖核酸)病毒变异相对较快,大多数变异并不会使病毒“性情大变”,但也有一些变异带来值得关注的病毒性状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在新一期全球新冠疫情周报中介绍说,目前全球主要流行3种“需要关注”的变异新冠病毒,分别为去年9月在英国出现的B.1.1.7、去年8月在南非出现的B.1.351以及去年12月在巴西和日本出现的P.1。截至3月9日,已报告出现这3种变异病毒的国家分别超过110、50和30个。

据疫情周报介绍,这3种主要流行的变异新冠病毒携带了某些相同的基因突变。例如,3种变异病毒的刺突蛋白基因上都发生了N501Y突变,而B.1.351和P.1的刺突蛋白基因上均出现了K417N和E484K突变。

现有研究显示,与未被列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毒株相比,以上3种变异病毒均显示出更强的传播能力,其中B.1.1.7还可能导致感染者住院、重症和死亡风险升高。另外,这3种变异病毒还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有可能增加已康复患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10日刊登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变异病毒B.1.1.7与英国社区成年新冠患者的更高死亡率有关,其威胁需被重视。

关于这些变异病毒会否让现有诊疗方法和疫苗失效的调查仍在进行中。已有研究发现,B.1.1.7发生的基因序列缺失可能使“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基因为标靶”的检测方法失灵;B.1.351可能影响多款已投入使用的疫苗的有效性。英国牛津大学2月发布的一项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校与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对B.1.351所导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仅能起到“极小”的预防作用。

为防止病毒变异降低疫苗效果,多家疫苗厂商已着手研究如何快速开发针对变异新冠病毒的疫苗。德国“痊愈”疫苗公司2月初发布公报说,将与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展一项投资1.5亿欧元的合作项目,共同开发下一代mRNA(信使核糖核酸)新冠疫苗,将考虑采用“多价”策略,用一款疫苗预防感染多种变异新冠病毒。美国莫德纳公司2月底宣布研发了一款针对B.1.351病毒的新冠疫苗mRNA-1273.351,将启动临床试验以验证其效果。英国政府近日还表示,将资助新冠疫苗混合接种、注射第三剂疫苗的效果等研究,以增强应对变异病毒的能力。

世卫组织表示,虽然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仍是遏制新冠疫情蔓延的关键,这既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也包括隔离、追踪、停工停学等防疫限制措施。有证据表明,在变异病毒广泛传播的多个国家,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感染人数,进而降低新冠住院和死亡人数。世卫组织还呼吁各国加强病毒监测和基因测序能力,发现变异病毒后尽快报告,共享病毒基因序列并加强相关调研。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传播,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并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对于遏制新冠病毒快速变异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表示,如果允许新冠病毒继续在不发达地区肆虐,病毒将不断变异,可能产生更易传播、更致命、使目前的疫苗和诊断失效的变异病毒。这种情况将延长疫情,发达地区将再次受冲击,全球经济复苏也将延缓。他强调,国际社会团结起来,就能确保疫苗的充足供应、公平分配,建立对疫苗的信心,并最终战胜新冠病毒。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