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 博览 > 正文

三国“使者”同赴火星 共创人类太空探索新历史

2020-07-31 07:58:33 作者:郭爽 冯玉婧、罗国芳、苏小坡、张骁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特稿:三国“使者”同赴火星 共创人类太空探索新历史

新华社记者

这个夏季,三个地球“使者”正同期前往火星。继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20日在日本升空,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国航天局“毅力”号火星车也于30日踏上征程。

虽然任务、特点各不相同,但三国探测器正在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征程中共同创造历史。澳大利亚火星学会地质学专家乔恩·克拉克指出,阿联酋的“希望”号探测器和中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有力说明了“太阳系探索不再是欧美国家的特权,而是全球性事业”。

每个地球“使者”都是开拓者,它们不仅会增进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将拓展整个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远航星辰大海,正在成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事业,探索未知、拓展人类疆界是所有太空任务的共同目标。

同期抵达 目标有别

如果一切顺利,“希望”号、“天问一号”和“毅力”号三个火星探测器均将于2021年2月抵达火星轨道。它们体态各异,具体目的地也各不相同。

“希望”号重约1.5吨,高约2.9米,其太阳能电池板完全展开时宽约8米,携带3组研究火星大气层和监测气候变化的设备。“天问一号”重约5吨,是目前中国发射的最重的深空探测器,包括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其中着陆巡视器又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搭载13项有效载荷,堪称阵容强大。“毅力”号火星车大约3米长、2.7米宽、2.2米高(不含机械臂),重约1025千克,大小相当于一辆小汽车,它携首架火星直升机“机智”号一同前往火星。

依照计划,“毅力”号将于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泽罗陨石坑登陆。“天问一号”将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先进行约2.5个月的环绕飞行,再择机实施降轨机动;着陆巡视器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定区域实施软着陆。与另外两个火星探测器不同,阿联酋的“希望”号不会在火星着陆,而是在距火星表面2万至4万公里的轨道上环绕火星运行。

任务各异 “本领”不同

“希望”号绕火星运行一周需要大约55小时,计划持续围绕火星运行至少两年,其主要任务是观测火星大气和气候变化等。它将像气象卫星一样收集火星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的气象数据,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了解和掌握火星的气候条件,为未来进一步探测做好准备。此外,它收集的数据还有助研究火星大气层的演变。

“天问一号”按计划将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个目标,即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成功着陆火星以及火星车巡视勘测。美国《科学》杂志近期发表文章指出,火星登陆是太空探索中最具挑战性的壮举之一,此前从未有国家在首次探索火星任务中就做到环绕、着陆和巡视“三连胜”。

“毅力”号火星车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在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此外,其任务还包括收集火星岩石和土壤样本以备未来送回地球、调查火星的气候和地质特征、测试未来人类和机器人探索太空所需的技术、为人类登陆和探索火星探路等。“毅力”号至少花费一个火星年(约687地球日)对着陆区域进行探索。

各具意义 共创历史

两个轨道飞行器、两个火星车、一个直升机……数量如此众多、种类如此多样的科学设备同期前往同一个地外行星,这在以前从未有过。尽管并非人类最早的“探火”之旅,但正如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所说,如果一切顺利,这些任务将改写人类对火星的科学理解。

共赴火星的同时,三个探测项目还分别具有不同寻常的独特历史意义。

“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是阿联酋探索太空、寻求未来的关键一步,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行星际飞行任务。阿联酋火星探索任务项目主管奥姆兰·谢拉夫认为,“希望”号的成功发射向青年人发出强有力信息,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的信心。

“天问一号”任务的目标包括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中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美国《月球热:新太空竞赛》一书作者莱昂纳德·戴维撰文指出,从科学上讲,“天问一号”任务是研究火星形态、地质、矿物学、空间环境以及水冰分布最全面的一项任务。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国家天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苏尔丁认为这一任务是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又一标志。

“毅力”号火星车是美国火星探索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好奇”号火星车的继任者,“毅力”号火星车的工作建立在此前火星探测器的基础之上,而它此次执行钻孔采样任务,又将成为美国未来火星采样返回计划的先驱。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有关项目人员马特·华莱士说:“这是第一次,我们去另一颗行星寻找生命迹象,也是第一次,我们采集另一颗行星的样本并可能将其带回地球,当然,还有很多第一次将要发生。”(执笔记者:郭爽;参与记者:冯玉婧、罗国芳、苏小坡、张骁)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