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中医大家曹洪欣:挖掘中医药精华 为防治新冠肺炎贡献力量
2020-04-26 06:48:1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王坤朔 肖寒)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救治模式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何中医能对抗未知病毒?中医认知疫病有哪些优势?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有效参与疫情防控机制?本期新华网“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名家系列访谈邀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教授,解读中医药有效抗疫的理念与实践。 中医药在历代疫病防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新华网: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十分陌生的疾病,为什么中医药对未知的、突发的、流行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曹洪欣:中医对新冠肺炎能起作用源自于中医认知疾病的特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是中医“瘟疫”“疫病”范畴,中医药在我国历代疫病防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记载,指出疫病的传染、流行性与临床表现相似的特点。 中医对于疫病防治具有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与经验,在治病救人过程中形成、发展了疫病理论。在汉代,大疫流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为了研究疫病防治,他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伤寒六经辨证的问世与广泛应用,有效地指导着疫病防治。 明清时期,瘟疫频发,当时认为疫病与毒邪相关,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学大家提出温病辨病辨证方法。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丰富并发展了疫病理论与实践。我国历史上虽然疫病多发,由于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作用,从未发生如欧洲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几千万人死亡的重大疫病。中医不仅是治病,而是在每次应对疫病的过程中都形成了理论,几千年的实践与理论的积淀,形成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方法,这是中医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能发挥作用的关键。 中医认知疫病的诊疗模式有其独特优势。突发疾病疫毒之邪(病毒细菌)侵犯人体后,机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和表现,中医对这些外在表现进行分析,根据病邪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气血津液失调的病变机理,综合自然界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人的身体状况与疫病演变规律,注重“因地、因时、因人、因病”的综合分析,以扶正祛邪为法则,调动体内抗病能力与抗病毒、抗细菌作用相结合,有利于早期有效干预,从而达到及时有效防治的目的。 瘟疫流行时期,中医能对易感人群、无明确病因而有异常症状或体征的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均能有效干预。这也是中医面对不明原因的新发传染性疾病,能有效防治的优势所在。 透邪解毒法应对新冠疫情 新华网:我们知道,您通过远程问诊方式诊治很多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诊疗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曹洪欣:我是在1月底开始诊治新冠肺炎患者,之后作为微医华佗云中医药抗疫平台首席专家,带领团队为海内外新冠肺炎患者义诊服务,并通过中国志愿医生团队为湖北患病医务人员康复远程义务诊疗。体会到部分患者先是怕冷不发热,几天后出现反复发热、高热,同时伴有咳嗽、咽喉疼痛、浑身无力症状,结合舌象、脉象等就能确定他的病变状态,再根据武汉当时寒冷、潮湿等环境特点,推断出病人的共性,符合寒湿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于冬春之际,气候寒湿,人体生理上阳气生发,冠状病毒感染的病理特点易损伤阳气。 根据病例分析,我们提出用透邪解毒法来应对新冠肺炎,用于治疗和预防。这个病的特点是直接进入表里,透邪解毒法首先将邪气引出,第二能防毒、解毒。针对新冠肺炎,运用透邪解毒法,我们使用“金柴饮”。“金柴饮”由《伤寒论》经典名方“小柴胡汤”加味而成,在多年临床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而形成透邪解毒法的基础上,根据本次新冠肺炎的致病因素和发病与临床特点,优化了处方,其主要功效是和解少阳、宣肺益气、驱邪扶正。“金柴饮”也适用于预防,一般人群都可以服用,因为这个药方比较平和,应用范围比较广范。已应用上万人次,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些在武汉一线的工作人员服用该处方进行了有效预防。 在SARS期间,我们同样运用透邪解毒法创制了处方金柴抗病毒胶囊。临床上常以此法为指导,治疗各种感冒发热、疱疹性咽峡炎、流感等外感性疾病,疗效明显。 中医自古代就讲究疫病群防群治,对特殊病例要个体化治疗,对一些重症病人必须一人一方。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方案的最大优势之一 新华网:中西医结合救治是中国方案的亮点,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您如何评价中西医结合抗疫? 曹洪欣: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方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发挥中医药作用,中西医优势互补。这次党中央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是让中医药能发挥作用并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面对一种突发性疾病,从诊断、治疗、康复上,都有其自身规律。对新冠肺炎,首先要明确诊断,包括核酸检测、血液IgM与IgG抗体检测、肺部CT等,这些都是通过西医的诊断方式,同时,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的疗效评价。西医诊断清楚后,由于目前西药还没有特效药,中医可以第一时间有效干预,比如能起到抗病毒、退热、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这是提高疗效甚至挽救生命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显著降低了新冠肺炎的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对轻型和普通型,中医药有明显优势,退热快、转阴快、改善症状快,患者尽快转阴也减少了病毒的传染性。应该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方案的最大优势之一。 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疫情防控 新华网:您多次建议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疫情防控,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通过这次疫情的实践,如何继续完善中医药有效参与疫情防控的机制? 曹洪欣:新冠肺炎流行初期,病人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中医药如果能在第一时间介入,就能及时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阻止转向重型、危重型发展。因此中医药介入一定要早。近十年来,我国加强了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建设,这是一大进步。这次疫情防控,中医力量介入比较及时,但是从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人数来看,中医方面人员占比10%以上多一点,还应该有更多中医药人员参与。 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有效参与疫情防控机制建设,首先,要立足早期干预,控制疫病发病与传播。中医防治瘟疫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是中药内服、外用,或群防群治,以及芳香避秽香囊、针灸等外治方法,内容十分丰富。要发掘中医防治疫病精华,适当选用中医药内服、外用防疫方法,提高人体抗疫能力,有效干预易感人群不得病,实现“治未病”而避免疫毒侵袭。 第二,中医药在治愈病人康复阶段能发挥很大作用。可以对出院病人恢复期给予及时有效中医药治疗,帮助出院病人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身心健康。 第三,立足面对突发疾病、重大疾病防治与研究,加强职责清晰的国家医疗机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保障面对突发疫情及时有效发挥中医药作用。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构建中西医结合防治疫病模式,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临床研究是中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新华网:科研攻关对于中医药防控疫情,起到了哪些作用?未来,中医药科研攻关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曹洪欣:自SARS之后,国家对突发流行性疾病中西医的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在这次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一线的中西医都把研究与治疗相结合,本次筛选出的“三方三药”,都严格按照科研设计和合理救治相结合。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立项,各省提出一些项目,集中力量科学研究治疗方案。 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中医药研究是相对薄弱。其实临床研究恰恰是中医的最大特色,我一直主张临床研究是保持中医特色优势和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医学本身是为了治病救人,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不能单纯为了研究而研究,要更加关注人的因素,很多感受性的因素是很难用数据量化的,比如病人怕冷的程度、乏力的轻重等。因此,临床研究要注重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相结合,真正体现中医药治病治人的科学规律。 要继续挖掘中医防治疫病精华 新华网:经过此次疫情,您认为我国中医药领域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医药的发展会发生哪些变化,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曹洪欣:首先,中医药几千年的防治疫病经验,形成了系统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但是目前对中医学的宝贵精华深入发掘的还不够,应该在中医防治疫病方法技术传承创新上下功夫。 第二,中西医结合的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面对突发传染病,中医第一时间干预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例如中西医共同参与诊断治疗,形成同时同步、多学科融合干预突发疾病的模式。 第三,加强中医传染学科和队伍建设。目前在教育体系上尚无中医传染病学专业,对中医的很多疗法如香薰、鼻嗅、外用等缺少客观研究评价。通过这次疫情防控,让我们意识到这些方面研究十分必要。 【专家简介】 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被俄罗斯授予国际合作发展奖。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40余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博士后100余名。 |
相关阅读:
- [04-17] 抗疫显奇效,对中医“粉”还是“黑”,专家这么看……
- [04-15] 中医战疫 良方救人(一线抗疫群英谱)
- [04-08] 仲景宛西制药携名中医徐立然,解读中医抗“疫”有方
- [04-07] 日本留学生防新冠应该注意什么?中国哪些经验日本也适用?中医院士张伯礼解“疫”释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