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体育 > 足球 > 国际足球 > 正文

新闻分析:德甲重启“幽灵赛”需求强烈 争论激烈

2020-04-18 09:09:4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柏林4月16日电 题:新闻分析:德甲重启“幽灵赛”需求强烈 争论激烈

新华社记者刘旸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德甲、德乙两级职业足球联赛已经停摆一个多月。连日来,重启联赛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伴随很多质疑的声音。

一方面,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有意在5月3日后逐步恢复公共生活,让足球人士看到希望;另一方面,政府宣布在8月底之前不允许举办大型活动,目标直指展会、演唱会和体育比赛,也让球迷进场观赛失去可能。留给德甲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放弃赛季,要么坚持“幽灵赛”。

支持重启联赛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疫情得到初步缓解。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16日最新数据显示,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3万,但出现一些向好的迹象,例如累计治愈病例数已高于现存病例数,每日新增病例从4月2日到达高点后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等。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15日召开会议商讨后,决定本月20日起,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的商铺在满足清洁卫生、人员限流等前提下可恢复开放。理发店等服务业在同样前提下,最早可在5月4日恢复开放。中小学将从5月4日起分批逐步复课。

虽然会议上没有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德甲联赛,但足球界人士认为政府在释放明确信号,公共生活可以逐步恢复,足球是德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也在考虑范畴之内。

其次,德甲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停摆时间越长,联盟和俱乐部面临的生存危机越严重。目前德甲所有俱乐部都宣布球员、教练和管理层降薪,部分德甲俱乐部和大多数德乙俱乐部都为普通员工申请了“短工津贴”。

据德国媒体此前报道,有5.6万人依靠足球联赛谋生,如果本赛季就此结束,德甲将面临7.5亿欧元损失,德甲德乙两级联赛36家俱乐部中有13家本赛季面临“破产危机”。如果本赛季不能在6月30日前结束,届时很多球员合同到期,会出现大量合同违约和商务谈判。

“幽灵赛”虽无法让俱乐部获得赛场直接收入,但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电视转播收入。电视转播和商业赞助是德甲收入结构中占最大份额的部分。本赛季第四期、也是最后一期版权费约3.04亿欧元,本应在4月10日支付给德国足球职业联盟,但持权转播商至今尚未转账这笔款项,双方最新商定的时间是5月2日支付。如果联赛不能重启,德甲面临断供风险。

第三,随着公众对疫情认识不断加深,在公共生活方面达成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球迷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进入赛场,对场外聚集也有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判断,“幽灵赛”反而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德甲联盟还成立了特别医疗小组,负责管理球员和俱乐部工作人员接受检测事宜,制定和加强赛场组织上的预防措施,在组织比赛和训练方面和相关专家保持密切沟通,并制定执行标准和操作指南,避免“幽灵赛”成为病毒传播的场所。

关于“幽灵赛”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首先是病毒传播风险是否可控。“幽灵赛”并不意味着整个体育场只有在草坪上踢球的22人。根据德甲计划,组织一场“幽灵赛”,全部参与人员大概需要239至250人,包括球员、教练团队、赛事监督、队医、电视转播团队、文字和广播记者、场边球童等。不可能对每场比赛的所有参与人员都做病毒检测,这其中存在感染病毒的潜在风险。

其次是球迷场外聚集问题。德甲停摆前,门兴格拉德巴赫主场对阵科隆的比赛就以“幽灵赛”形式上演。大量球迷在体育场外聚集,球队的“死忠粉”难以拒绝现场的诱惑。如果这样的情况无法杜绝,那么依然存在聚集式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第三是关于复赛造成不公平竞赛或者社会不公的担忧。由于德国各地疫情严重程度不一,各联邦州政府和州卫生部门在俱乐部训练方面的限制措施存在差异,有的俱乐部出现人员感染,全队隔离时间较长,耽搁很多训练时间;有的俱乐部所在联邦州疫情相对较轻,较早获准恢复训练;有的球队受当地政府约束,很迟才恢复训练。

再比如,篮球、手球、排球联赛会不会效仿德甲复赛?如果体育比赛全面恢复的话,会不会造成疫情反弹?如果其他联赛不能恢复的话,足球何以例外?

据德国媒体报道,为了保证“幽灵赛”安全,联盟计划大量且频繁地为球员做病毒检测。有舆论批评,德甲此举会占据过多医疗检测资源,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德国足球职业联盟将于4月23日举行有德甲德乙36家俱乐部参加的成员大会,是否、何时以及如何重启“幽灵赛”将成为主要议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