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体育 > 校园体育 > 正文

七个人的活四个人干 如何破解体育师资不足的“老大难”

2019-09-10 17:21:2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七个人的活,四个人干——如何破解体育师资不足的“老大难”

新华社记者高鹏、马邦杰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你的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吗?”这些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段子,并非凭空编撰,而是当下一些学校的真实写照。

30多个孩子在操场上进行运球绕杆练习,在旁边指导的是一名数学老师。这是记者前不久在甘肃省敦煌市某小学看到的一幕。

据该校一位朱姓教师介绍,全校共有27个班,1350名学生。按照国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要上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要上3节体育课。全校每周至少90节体育课,常常会有四、五个班同时上体育课,而学校目前只有5名专职体育教师,每周五下午还有足球、健美操等体育社团活动,再加上校队训练、比赛任务,“体育老师实在忙不过来,所以,考虑到低年级体育课内容相对简单,有时就让其他科老师代上了。”

新华社记者前不久在河北、甘肃、江苏、湖北等多地中小学调研发现,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依然较为普遍,即在学校总体教师数量满编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却相对短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校。

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老大难”之一。教育部在2012年曾对外披露,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编制总体超编100多万,但体育教师却缺编30多万。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体育教师补充力度,缺编状况有所缓解,但他估计目前体育教师的缺口仍在20万左右。

事实上,在国家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的新形势下,体育师资不足的短板显得更为突出。

王登峰说:“原来没有要求勤练、常赛,也没要求必须教会(专项运动技能)的前提下,师资、场地都不足呢,现在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目标要求,跟原来的体育课上法相比,工作量和场地需求至少翻一番。原来需要5名体育老师,现在可能就得10个人才能完成。”

七个人的活,四个人干,这是河北省滦平县某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据该校校长介绍,全校共有34个班,约1700名学生,体育教师满编应该是七人,但现在只有四名专职体育老师,他们光是上体育课已经达到“满课时”。该校还是全国足球特色校,按要求每班每周上一节足球课外,还要安排课余训练及全员参与的班级联赛,因此几位体育老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

事实上,即使体育教师编制够多,能否招到并留住足够合乎资质要求的体育教师,也是一个疑问。敦煌二中副校长魏振平告诉记者,该校一直想招一名足球专业的师范生担任体育老师,连续两年都未能如愿。去年,他甚至远赴陕西和东北,也没能引来“金凤凰”。即使是在经济、教育水平较发达的江苏、上海等东部地区,这种情况也不罕见。

体育老师难招、流动大,与待遇、地位不高有关。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说,“同语文、数学等主科老师相比,体育老师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好多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当体育老师。”另一方面,近年来因校园运动伤害事故学生家长起诉学校、学校担责进行赔偿的报道屡见不鲜,以致体育教师变成“高危职业”,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王宗平表示,无论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还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归根结底都需要体育教师来落实、执行。没有体育教师的足额配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缓解体育师资紧缺的矛盾?王登峰表示,要从顶层设计与实践两方面入手。首先,教育部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占比的底线要求,并将其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其次,教育部拟出台一份三年行动计划,多措并举,补充体育师资力量。

扩大兼职教师队伍。王登峰说,其他科老师,如果有体育特长,也有意愿教体育,可以考虑让其兼职教体育课,或是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比赛。学校也可从退役的专业运动员中招募兼职体育教师。

政府购买服务。据王登峰介绍,成都市某区尝试由政府出资每年聘请1000名体育教师,按区内各学校需求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不占用学校教师编制,实践效果不错,其他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借鉴探索。

支教工程。王登峰透露,教育部将制定具体政策,鼓励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去农村地区支教实习两年,再回来读研究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