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道路交通伤害成5~29岁人群死亡首因 专家呼吁安全座椅立法

2019-08-28 15:44:07 杨雨奇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天津8月28日电(杨雨奇)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儿童及青少年的出行安全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针对儿童出行安全问题,一场“儿童乘车安全媒体研讨会”于8月27日在天津召开。

这场研讨会是由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家庭报社、中国交通频道共同承办。研讨会上,世卫组织、中国疾控中心等多个机构专家、学者及医疗工作者介绍了全球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并强调了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必要性。

道路交通成5~29岁人群首位死因

如今,“马路杀手”不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道路安全媒体简报:基本事实》(下称《简报》)及《2018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下称《报告》),结果显示,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全球第8大死因,全球每年约有 135 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这意味着,“每24秒就有一人在道路上失去生命。”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少年儿童出行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份《报告》指出,对5~29岁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来说,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该年龄段的首位死因。而在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更是1-14岁未成年人的第二大死因。另据2015年的统计,全球每年有18.63万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其中超过1/3死于乘车过程中。

马路上为何意外不断?《报告》中提到,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五个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酒驾、超速和不使用摩托车头盔、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对儿童发生交通意外后的送医情况有着直观感受。她指出,儿童在道路交通中发生意外后,大脑往往会遭受重创。

王荃通过对其所在急诊科里,126例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案例观察后发现,道路交通伤害导致儿童发生脑损伤的占比达到了42.9%,而发达国家道路交通伤害仅为11.7%。王荃表示,道路交通对孩子的伤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世卫组织也在《简报》中强调,若不采取措施,预计到 2030 年,道路交通伤害将成为人们第七大死因。

安全带、安全气囊难保儿童乘车安全

专家呼吁为儿童安全座椅立法

行驶中的车辆突发意外,对车内乘客的危害究竟有多大?27日下午,中新网记者在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C-NCAP)碰撞实验中,见证了一起“车祸事故”。

20秒倒计时后,一辆汽车上坐着4名假人,以时速50公里/小时冲向一堵墙。撞击瞬间,车头发生严重凹陷,车尾也被太高,悬空后接着砸向地面。实验结束后,车内后排一个儿童假人,因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外表尚保存完整。

“以这个时速,若车内有一名10公斤的孩子,那么在遭受撞击时,其身体会因惯性瞬间增至300公斤以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检测认证试验部碰撞试验研究部实车碰撞室主任张向磊解释,发生撞击时,由于物理惯性会产生数倍于孩子体重的冲击力将孩子带着往前冲,家长不仅无法保证孩子的安全,甚至可能挤压孩子使其成为“人肉气囊。”

同时,张向磊表示,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也同样无法对孩子起到保护作用:“安全带是依照成年人的体型设计,对儿童来说,一旦发生意外,恐会发生安全带勒紧孩子脖子的情况。”

对此,张向磊建议,孩子应该坐在与其身高体重相匹配的安全座椅内,才能有效减少交通意外造成的伤害。对此,一项国际研究数据也表明,若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降低儿童71%的致命伤害和67%的严重伤害。

然而,从政策层面来看,全国推广儿童安全座椅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一份由儿童安全乘车工作推进办公室发布的《儿童安全乘车手册》资料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在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上,目前中国仅有上海、深圳等十余地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要求儿童出行配备安全座椅。而从全国来看,目前尚无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法律法规。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与心理健康室副研究员耳玉亮分析指出,从上海、深圳两地出台相关规定后,对比立法前后数据发现,沪深两地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明显提高。耳玉亮指出,在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问题上,政府可通过立法和宣传,进一步提升民众道路安全意识,尤其为儿童安全出行提供制度保障。(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