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一亿“90后”上网买文创 博物馆文创为啥这么火

2019-08-27 07:04:5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小巧可爱的大秦勇士星钻积木,隽秀清雅的秋兴八景图笔墨套装,飘逸华美的敦煌壁画图案丝巾……近日,首届天猫新文创大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多家文博机构展出的文创产品设计感十足,吸引了许多人观赏、拍照。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与天猫联合发布的《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指出,近几年博物馆文创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在网上购买文创产品,文创已成为链接博物馆与年轻人的新方式。

600岁故宫迷倒“90后”

随着文博行业发展和全社会消费升级,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文化消费领域“新宠”。《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两年电商平台文创产品成交规模爆发式增长,淘宝、天猫平台2019年的成交规模相比2017年增长了3倍。过去一年,淘宝、天猫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达到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线下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有1亿用户是“90后”。数据表明,上网买文创已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趋势。

即将迎来600岁生日的故宫,是国内文博机构中较早尝试做文创的,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故宫文创团队挖掘自身文化资源,推出各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美感的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自去年故宫口红引发抢购潮后,今年4月面世的故宫“初雪”调料罐又成为“网红”产品。只要向调味罐中放入食盐或白糖,就会呈现出雪落琉璃瓦、雪盖石狮铜鹤的美景,满足了大家想要“进宫看雪”的情怀。

“90后”大学生高绯凡经常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产品既好看又实用,而且具有收藏价值。”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殷秩松说:“好的博物馆文创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大众可以更亲切、更生活化地接触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创火了,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是有利的。”

大数据助力产品开发

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大数据、虚拟现实、3D打印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带来了传统文博机构难以实现的效果。

天猫平台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指出,大数据可以帮助博物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IP开发。比如国博旗舰店刚上线时,产品以艺术类摆件为主,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年轻消费者喜欢更丰富的产品种类,书签、胶带、冰箱贴等小巧实用的文创品最受欢迎。国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新品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单款书签月销量就能达到2000笔以上。

殷秩松说:“博物馆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互联网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跨界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文创行业高质量发展。”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积极进入文博领域,正是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看好。“互联网能够把更多的场景和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融合,丰富数字生活内容。对博物馆来说,也是有力的引流措施,同时能给用户带来更生动多彩的体验。”

博物馆文创不只是卖萌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文创产业与西方已经很成熟的产业模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博物馆文创火热发展的现状下,也存在不少问题。有消费者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博物馆文创同质化较严重,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也有人指出文创产品光有“颜值”,质量不够好,买的扇子、手机架用几次就坏了。

“博物馆文创不只是卖萌,而是要更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 殷秩松说,这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做好大量基础工作,比如在传统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建立IP图库、提炼核心品牌、结合历史进行故事再创作等。“练好内功才能可持续发展,否则会过度消耗博物馆品牌。”

设计人才短缺是文创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殷轶松指出,文博机构应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创,比如创意达人、志愿者、科技公司等。

天猫服装服饰事业部总经理尔丁表示,天猫将推动各行各业的设计人才与文博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出更有创意的产品。同时还将建立文创新品研究中心,运用海量数据系统化地分析应该生产什么样的文创品。

殷秩松认为,博物馆文创应首先考虑场景创新,“不再是传统的看看展览然后出来买纪念品,而是要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建立情感连接,将博物馆与生活方式相结合。”

《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指出,未来博物馆文创市场将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更深的文化内涵、更好的文化体验、更强的产业生态和更完善的产业链。

“博物馆是文化富矿,做好传统文化IP转化,让中国的文创产品抓住年轻人的心,并获得海外消费者青睐,这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殷秩松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