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9日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至今鲜活的印记。当前,围绕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整个行业正积极行动起来。自2017年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实施以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日渐重视。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传统医药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大好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为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凝聚行业向心力,中国新闻网举办《致敬国医国药 传承民族智慧》系列报道活动,走进传统医学,走进传统文化,把所见所闻告诉全中国、告诉全世界,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国的少数民族医学是世界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铸沉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民族自信心。 日前,报道组走进蒙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基地”内蒙古,探访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单位,用真实的镜头探访蒙医药起源、蒙医药哲学以及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疗效和神奇作用,为传统医药鼓与呼,为弘扬民族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此外,为收集更多详实资料,报道组特别邀请内蒙古从事蒙医药临床、研究以及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管理人员进行座谈,聆听他们对蒙医药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对蒙医药传承、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瓶颈、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马韶晖主持,参加研讨的主要成员有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蒙医药学会会长乌兰、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院长许海清、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那生桑、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范丽君、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纳贡毕力格、内蒙古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副处长色登、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政府副县长李迎春等。与会领导、专家和学者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和研究,就蒙医药标准化、产业化、道地药材种植、以及如何提升蒙医药社会影响力等建言献策,共同凝心聚力。 乌兰首先介绍了国际蒙医院自组建以来在传承、发展蒙医药方面所做的努力,收到的成效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她认为,“整合蒙医、蒙药资源、培养蒙医药人才是未来蒙医药发扬光大的两大核心。整合蒙医蒙药需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协同卫健委共同完成。培养蒙医药人才除了临床‘师生’培养的学校规范化教育培养,还需要延续‘师徒’培养传统方式。”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纳贡毕力格则从心身医学角度阐述蒙医在治疗一些皮肤病、肠胃功能紊乱、抑郁方面取得的显著疗效,建议将“蒙医药心身疗法和西医心理学进行比较研究,由此构建相应的蒙医学心身学术理论。”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马韶晖在主持蒙医药传承创新交流座谈会上说,“‘媒体相传声远势强’,蒙医药有着疗效好,价廉等鲜明独特的优势,只是‘似在深闺人未识’,期待通过《致敬国医国药传承民族智慧》系列报道走进蒙医药这次机会,媒体老师们深入挖掘蒙医药在传承创新、惠及民生等诸多方面的事例,讲好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蒙医药所发挥特殊作用的故事,为蒙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助力蒙医药走向全国,让蒙医药中医药服务受益面进一步扩大,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蒙药相对藏药、苗药,彝药等民族药,基础研究薄弱,市场规模小。目前还没有单品超10亿的产品。站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蒙医药的风口上,下一步,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自治区应该集中各相关政府部门、医药学专家,企业代表对符合国家药物政策、疗效好的特色蒙药进行筛选确定大培育品种,集中政策资源、财政资源、科技资源对品种进行药理药效、临床循证研究,通过培育品种,逐步探索出实现蒙药的现代化、标准化、产化业的道路。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幅园辽阔,适宜蒙中药材的种植。但同时,种植什么样的药材、种植多少面积、也是需要自治区相关部门要做好上层设计,统筹安排。”与会其他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尽管目前来看蒙医药底子薄,诸如投入少、高端人才缺乏等因素,相对来说发展还是滞后,但是蒙医药人正经历乘着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蒙医药的东风,依托蒙医药传承比较好,比较完整,特别是文化传承诸如学术传承、文献整理、历史资料整理等方面的优势。加之有着手开展蒙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单位越来越多,蒙医药怎么好,治病怎么突出等问题,未来将会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做出精准的答复。 正如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那生桑在清血八味片降血压降血脂药效学实验结题发布会上期许的那样,希望以后好的蒙药通过开展深入研究,说明自己治病的最基本原理是物质基础原理,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的像蒙奇这样优秀的蒙医药传承创新企业在开展深入研究方面多投入,对蒙医药进行二次开发。 同时那生桑还呼吁,无论是行业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都应协同发挥应有作用,助推蒙医药发展,把蒙医蒙药发扬光大,传承好继承好,为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贡献蒙医药的力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