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那不勒斯7月13日电题:对学生运动员双重身份再认识——专访钟秉枢 新华社记者刘旸、周畅、公兵 第3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进入尾声,大学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让赛会焦点不仅在奖牌榜上,还在于他们的学校、课堂以及文化交流。赛会期间记者就体教结合改革、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学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 记者:从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运会以来,到现在快20年了。这期间您觉得发生了哪些变化?您这次作为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副团长,有没有带着什么任务? 钟秉枢:国内大学生运动员数量在逐渐增加。大学生训练需要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未来才能真正胜任高水平比赛。如果没有高水平训练,不可能取得突破和好成绩。我这次是带队科研组,目的是考察教练、运动员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从目前来看,校园教练员水平在逐步上升,而且上升空间仍然很大。面向大学教练员的培训越来越多,来自专业系统的顶级教练为大学教练员做培训。教练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尽管现在大学教练大部分仍是体育教师,但他们出国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有更多机会接近高水平训练。 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颁布后,足球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多了,此后篮球、田径、游泳等各项目的大学教练员都开始出国进修培训。培训不再是以体育学科为主,而是以训练为主。体育系统的精英培训,也有把部分名额给了高校体育老师。提高教练水平是提高运动员水平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 记者:现在高校外聘高水平教练的情况多么?他们的职业体系和高校教师之间的差异化问题如何解决? 钟秉枢:北大、清华很早尝试外聘教练,这是趋势。教育部门可以把这个门开放得更大一些。例如,美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主教练工资收入可能比教授、甚至校长都高。他们带队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会有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我们可能也会朝这个方向走。高校运动队逐步成为和现有公共体育部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队伍。教练可能是学校教师,也可能是外聘的职业教练。可以建立不同的薪酬体系,吸纳现有的优秀教练员进入高校,为培养后备人才服务。聘用制度的改革,为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记者:大学生运动员有没有更多地进入国家队层面的人才选拔? 钟秉枢:国家队选拔制度在变得越来越开放。比如今年青运会,专门设置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俱乐部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在学校,这就为校园体育人才选拔提供机会。世界大运会给很多在校学生进入大学生队、甚至国家队提供机会,他们的教练也有机会一起进队,打破原有相对固化、封闭的体系,更容易调动基层教练员和大学校长的积极性。 记者:中国校园体育目前存在最明显的优势和问题在哪里? 钟秉枢:如果从体育课开展角度来说,中国是最多的。课程计划、标准方面,中国领先世界。中小学有“阳光体育一小时”,体育课一直保留到大学。很多国家没有这种强制规定。从开展体育运动的普遍性、强迫性、义务性角度来说,我们做得很好。 然而,在如何让孩子爱上体育,享受运动,以及如何将体育和智育、德育、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真正获得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 记者:就大运会来看,中国高校运动队的水平在世界上处在什么水平? 钟秉枢:从整体竞技角度来说,我们处在中上游水平。但我们参赛人员的结构和很多国家不一样。我们有专业运动队,很多大学年龄段的运动员在参加国内专业比赛、并不在大学体系。很多其他国家的大学生运动队就是这个年龄段最高水平队伍。这样他们的成绩更加优异,而我们的大学体育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出来。 记者:体教结合改革目前推进到什么程度?需要哪些突破? 钟秉枢:体教结合改革任重道远,如何使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任务艰巨,是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的难题。体育部门谈体教融合,教育部门谈教体融合,是从不同视角谈结合。从理念上来说,教育包含体育,不存在融合的问题。体教结合不应该成为一个伪命题,它的本质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融合,是两个部门的融合问题。 在培养青年体育人才过程中,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结合路径需要继续探索。大学生运动员有双重身份,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运动员。这次大运会上,国际大体联教育委员会有个问卷发给各代表团选手。问卷询问如何看待这样的双重身份,如何摆正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关系,所在国家和地区是否有政策鼓励和支持既做好运动训练又抓好学习,具体是如何实施的。这样的全球性跨文化研究,对认识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理解大学生运动员双重身份有很大帮助。 记者:据您了解,其他国家在体教结合方面是否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有没有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钟秉枢:这是当前校园体育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困扰了世界各国很久。一个国家经费投入到学校体育时,大部分人参与并享受体育,少部分人代表学校甚至国家参加高水平竞赛,在学校内部也存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争。国际大体联十几年前就在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认为经费应该给普通学生用,有人说学校抓竞技体育,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发展校园体育事业。 记者:校园足球改革能否成为推动体教结合改革的抓手,为体教结合探索出合适的路径? 钟秉枢:校园足球改革作为校园体育改革的试验田,效果非常明显,把人们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当校园足球进入学校时,出现了很多创新,打破了很多陈规。比如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原有的体育、教育管理框架上,增加一个管理层,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体育竞赛深入到学校层面。 原来学校体育很难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竞技,现在可以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发展自己的事业。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在没有实现国家队、后备力量、校园体系有机融合的情况下,青年体育人才培养仍然受到局限。深化改革阶段就必须要打破体育部门的青少年足球体系、职业俱乐部的梯队竞赛体系和校园竞赛体系之间的隔膜和藩篱,这些体系面向的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学生应该是他们的主要身份。从长远来看,如果他们文化素养越高,未来的职业发展就越好。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