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公社电影院”的家中,谢萍果在放老电影,这是他平时最大的娱乐(7月2日摄)。 59岁的谢萍果是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他的家就安在“水边公社电影院”。 1978年,因为喜欢电影,高中毕业的谢萍果选择进电影队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这一干就是41年。以前下乡放电影,放映机、发电机等一百多斤的放映设备全靠放映员肩扛手提带下乡。“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谢萍果说,他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一方银屏,一束亮光,沉寂的乡村就沸腾了。后来,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发展,露天电影放映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观影群众开始减少。“那时没有电影队了,放映员都改行了,家人也劝换个工作,可我舍不得。”谢萍果说。如今,谢萍果依然坚持走村入户给当地村民放映电影。闲暇的时候,他会在家中用老式的放映机放场电影看,这是他平时最大的娱乐。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水边公社电影院”,建一座电影博物馆,把当年的设备展览出来,把老物件传下去,把记忆留下来。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公社电影院”的家中,谢萍果准备用老式的放映机放场电影看,这是他平时最大的娱乐(7月2日摄)。 59岁的谢萍果是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他的家就安在“水边公社电影院”。 1978年,因为喜欢电影,高中毕业的谢萍果选择进电影队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这一干就是41年。以前下乡放电影,放映机、发电机等一百多斤的放映设备全靠放映员肩扛手提带下乡。“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谢萍果说,他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一方银屏,一束亮光,沉寂的乡村就沸腾了。后来,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发展,露天电影放映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观影群众开始减少。“那时没有电影队了,放映员都改行了,家人也劝换个工作,可我舍不得。”谢萍果说。如今,谢萍果依然坚持走村入户给当地村民放映电影。闲暇的时候,他会在家中用老式的放映机放场电影看,这是他平时最大的娱乐。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水边公社电影院”,建一座电影博物馆,把当年的设备展览出来,把老物件传下去,把记忆留下来。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谢萍果(前右)在为村民放电影(7月2日摄)。 59岁的谢萍果是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他的家就安在“水边公社电影院”。 1978年,因为喜欢电影,高中毕业的谢萍果选择进电影队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这一干就是41年。以前下乡放电影,放映机、发电机等一百多斤的放映设备全靠放映员肩扛手提带下乡。“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谢萍果说,他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一方银屏,一束亮光,沉寂的乡村就沸腾了。后来,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发展,露天电影放映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观影群众开始减少。“那时没有电影队了,放映员都改行了,家人也劝换个工作,可我舍不得。”谢萍果说。如今,谢萍果依然坚持走村入户给当地村民放映电影。闲暇的时候,他会在家中用老式的放映机放场电影看,这是他平时最大的娱乐。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水边公社电影院”,建一座电影博物馆,把当年的设备展览出来,把老物件传下去,把记忆留下来。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谢萍果(右三)在为村民放电影(7月2日摄)。 59岁的谢萍果是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他的家就安在“水边公社电影院”。 1978年,因为喜欢电影,高中毕业的谢萍果选择进电影队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这一干就是41年。以前下乡放电影,放映机、发电机等一百多斤的放映设备全靠放映员肩扛手提带下乡。“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谢萍果说,他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一方银屏,一束亮光,沉寂的乡村就沸腾了。后来,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发展,露天电影放映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观影群众开始减少。“那时没有电影队了,放映员都改行了,家人也劝换个工作,可我舍不得。”谢萍果说。如今,谢萍果依然坚持走村入户给当地村民放映电影。闲暇的时候,他会在家中用老式的放映机放场电影看,这是他平时最大的娱乐。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水边公社电影院”,建一座电影博物馆,把当年的设备展览出来,把老物件传下去,把记忆留下来。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