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从三都水书文化研究院内走出(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47岁的韦仕钊自幼学习水书,目前已整理出版了近三百万字的水书译著。
水书是水族的传统文字,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地理、民俗、伦理、哲学、美学等文化信息,被称为水族的“百科全书”。
水书是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三都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展水书的抢救和研究工作。三都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又被称为水书的守护者,正积极开展水书征集、数字化整理、研制电子书等工作。目前,水书正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在校对自己翻译的水书译著。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在观看水族文化博物馆内的水书展板。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在整理水书文本。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在查看水书文本。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在整理水书文本。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在阅读水书文本。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7月3日,三都县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韦仕钊在抄录水书文本。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