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李明哲在中转站内用手机展示线上的回收订单。当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第一天,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但垃圾回收员小李却有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小李名叫李明哲,是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回收员。“今年1月份,我们刚开展回收业务的时候,一天的量最多只有200公斤。现在最多时可达一吨。这半年,回收量每天都在增加,这得益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高。”李明哲告诉记者。回收业务的井喷也给李明哲工作带来了挑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我们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一天最长的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但这个‘烦恼’是幸福的,这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7月1日,李明哲(右)在中转站内处理居民送来的可回收物。当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第一天,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但垃圾回收员小李却有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小李名叫李明哲,是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回收员。“今年1月份,我们刚开展回收业务的时候,一天的量最多只有200公斤。现在最多时可达一吨。这半年,回收量每天都在增加,这得益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高。”李明哲告诉记者。回收业务的井喷也给李明哲工作带来了挑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我们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一天最长的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但这个‘烦恼’是幸福的,这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7月1日,李明哲驾驶回收车返回中转站。当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第一天,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但垃圾回收员小李却有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小李名叫李明哲,是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回收员。“今年1月份,我们刚开展回收业务的时候,一天的量最多只有200公斤。现在最多时可达一吨。这半年,回收量每天都在增加,这得益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高。”李明哲告诉记者。回收业务的井喷也给李明哲工作带来了挑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我们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一天最长的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但这个‘烦恼’是幸福的,这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7月1日,李明哲在中转站内整理可回收物。当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第一天,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但垃圾回收员小李却有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小李名叫李明哲,是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回收员。“今年1月份,我们刚开展回收业务的时候,一天的量最多只有200公斤。现在最多时可达一吨。这半年,回收量每天都在增加,这得益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高。”李明哲告诉记者。回收业务的井喷也给李明哲工作带来了挑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我们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一天最长的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但这个‘烦恼’是幸福的,这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7月1日,李明哲(右)与同事罗奇(左)在居民家中回收可回收物。当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第一天,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但垃圾回收员小李却有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小李名叫李明哲,是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回收员。“今年1月份,我们刚开展回收业务的时候,一天的量最多只有200公斤。现在最多时可达一吨。这半年,回收量每天都在增加,这得益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高。”李明哲告诉记者。回收业务的井喷也给李明哲工作带来了挑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我们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一天最长的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但这个‘烦恼’是幸福的,这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7月1日,李明哲将在居民家中回收的可回收物装运上车。当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第一天,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但垃圾回收员小李却有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小李名叫李明哲,是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回收员。“今年1月份,我们刚开展回收业务的时候,一天的量最多只有200公斤。现在最多时可达一吨。这半年,回收量每天都在增加,这得益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高。”李明哲告诉记者。回收业务的井喷也给李明哲工作带来了挑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我们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一天最长的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但这个‘烦恼’是幸福的,这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7月1日,李明哲的同事罗奇提着在居民家中回收的可回收物走出居民楼。当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规第一天,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但垃圾回收员小李却有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小李名叫李明哲,是上海昉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回收员。“今年1月份,我们刚开展回收业务的时候,一天的量最多只有200公斤。现在最多时可达一吨。这半年,回收量每天都在增加,这得益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高。”李明哲告诉记者。回收业务的井喷也给李明哲工作带来了挑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我们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一天最长的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但这个‘烦恼’是幸福的,这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