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在挑选熏干的竹子准备做芦笙。
1994年出生的杜信文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人,因父亲是当地芦笙制作的能工巧匠,他从小就受到芦笙制作艺术的熏陶。2017年,杜信文从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放弃外出找工作的念头,决定在家向父亲学习制作芦笙,想把这项民族技艺传承下来。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潜心学习,目前杜信文已经可以独立制作芦笙。他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但当地会制作芦笙的长辈年纪越来越大,自己作为苗族后代,有义务把技艺传承下去。
目前,除继续深入钻研芦笙制作技艺外,杜信文还准备通过互联网把芦笙产品和芦笙文化向外界宣传推广,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努力把芦笙做成一个产业,让更多的人能够以此过上好日子。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检查芦笙簧片打磨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左)和父亲杜庆仁一起制作芦笙。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在挑选熏干的竹子准备做芦笙。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在制作芦笙。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在制作芦笙。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在制作芦笙。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在家门外调试一把刚刚制作完成的芦笙。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5月30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杜信文在家门外试吹一把刚刚制作完成的芦笙。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