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农产品基地与知名企业联姻 让贫困县走上脱贫“新路”

2019-05-14 15:32: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长治5月14日电 题:农产品基地与知名企业联姻 让贫困县走上脱贫“新路”

作者 李盼 郭学红

“短短五年间,以“沁州红”为品牌的优质高粱迅速打开市场,建立起绿色生态循环的产业链条,其成功的密码是优质原粮基地和著名企业联姻。有机高粱种植—有机高粱酿酒—有机酒糟喂牛—有机肥料生产—有机高粱种植,这条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既符合沁县在生态农业上的发展路径,又是带动沁县脱贫摘帽的有效抓手。”5月14日,山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沁县县委书记卢展明说。

如今,“沁州红”高粱声誉日隆,已成为该县继“沁州黄”小米、“沁州绿”蔬菜之后,又一叫响三晋的拳头品牌。由于产于此地的高粱具有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出酒率高、耐蒸煮、口感好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沁县依托这一优质农产品,以促进脱贫攻坚、助推农民增收为目标,与汾酒集团对接合作,实行政企联手、农企联结、强强联合,形成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率先探索出一条以汾酒生态循环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短平快路径。截至目前,全县发展高粱种植6万多亩,辐射带动1215个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肉牛养殖两万头,带动1368个贫困户户均增收5300元,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又一片广阔天地。

沁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优质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地带,而且自然生态良好,没有任何污染和污染源,为发展优质农业创造了天造地设的自然条件。自从2013年以来,该县加强与汾酒集团的对接合作,双方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不断巩固扩大有机高粱种植基地规模,在为汾酒集团提供最充足、最绿色的优质粮源同时,进一步叫响“沁州红”这一高端原粮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以“为绿色高粱基地提供有机肥料”为出发点,以“生产高品质汾酒牛肉”为落脚点,以“绿色、有机、高效、循环”为理念,以“构建酿酒生产全产业链”为目标,“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

作为汾酒集团在全国的四大原粮基地之一,沁县在推动汾酒循环产业链构建上,给予大力引导和支持,依托乡土龙头企业与汾酒集团建立起稳固的原料供应关系,与各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联合,签订了绿色高粱种植订单合同,组建了合作社,建立“原粮公司+晋汾高粱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种植农户”的经营体制,坚持“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施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指导服务、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六统一”标准化种植管理,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优质种子、有机肥料等生产资料。为保证广大种植户的利益,基地在保底价2元/公斤的基础上,按照比市场同期玉米价格高出0.4元/公斤的价格进行收购。仅此两项优惠政策,种植户每亩可明显增收400元左右。今年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覆盖农户10000多户(其中贫困户1200户),带动高粱种植户户均增收1800多元。

在循环链的高端肉牛养殖上,汾酒集团肉牛养殖基地做到“四创新”,保证贫困群众有钱挣。基地提供资金入股、牛犊供应、代为饲养、技能培训等服务,帮贫困户实现养牛没风险、买牛不愁钱、卖牛有保障。通过创新收益分配模式,实行资金分红。贫困村注入企业产业资金150万元,按每年保底8%的收益分配给贫困户,覆盖6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3户,每户分红600元。通过创新肉牛养殖模式,企业代为饲养,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寄养”场所,由基地统一代为饲养,待成品牛出售后,收取饲养成本3000-5000元/头,预计户均增收6000元。

同时,沁县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该县不断深化与企业对接合作,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对项目建设给予积极扶持,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渐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生态循环全产业链,实现了从种植、酿造、饲料到养殖、肥料的闭环式、产业化发展,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这一全新模式既解决了高粱种植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了一条企地结合优势相得益彰、合力扶贫互惠互利的新路径。(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