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马士革3月25日电 题:铲除极端主义之战远未结束 新华社记者 郑一晗 随着幼发拉底河东岸小镇巴古兹日前被 “叙利亚民主军”攻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版图”就此在地图上消失,国际社会对极端主义的打击迎来一个重要时刻。 四年多前,“伊斯兰国”一度侵占叙利亚和伊拉克大片疆域,控制人口达数百万之众。这一极端组织在控制区内制造人道悲剧,在国际范围内频频发动恐袭事件,桩桩血案触目惊心,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如今,国际社会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将这一组织基本剿灭,来之不易的战果值得欣喜,但严峻的现实同样需要正视:虽然“伊斯兰国”失去了地理上的“疆土”,但它对中东乃至全世界的深层威胁却并未消除,铲除极端主义之战远未结束。 “伊斯兰国”组织仍有大量在逃残余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美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别代表詹姆斯·杰弗里本月中旬曾说,叙伊两国境内据信还有1.5万至2万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及其追随者。此外,从中亚到西非,“伊斯兰国”在很多国家建立分支,或与当地极端组织相互勾结。 近年来,“伊斯兰国”利用社交媒体等多种手段,推动极端主义思想如病毒般蔓延,在全球范围内蛊惑了不少信众。尽管“伊斯兰国”组织的实体受到严重打击,但极端主义的流毒或将长期存在。在这一背景下,防不胜防的“独狼”式袭击的风险,值得各国警惕。 更让人忧心的是,滋生极端主义的土壤远未消失。一方面,不少中东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停滞,民众难以安居乐业,绝望和愤怒的情绪为“伊斯兰国”宣扬的极端主义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疲软,改革难见实效,发展困境同样压缩了包容和理性的空间,导致极端思想壮大。日前发生的新西兰血腥恐袭已警示人们,无论何种极端主义,都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痛苦和悲哀,铲除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刻不容缓。 无疑,铲除极端主义之战仍有艰苦和漫长的道路要走。消弭仇恨的根本之道在于实现稳定和发展,提振人们对未来生活以及和平的期盼。历史已经证明,铲除极端主义是场“持久战”,唯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避免“伊斯兰国”这样的极端组织卷土重来。 |
相关阅读:
- [ 05-30]锐利的武器 有效的保障——写在《上海合作组织反极端主义公约》签署一周年之际
- [ 03-02]欧盟再对互联网公司施压:更快移除极端主义内容
- [ 11-02]哈萨克斯坦逮捕6名恐怖分子 阻止“极端主义图谋”
- [ 07-07]被指资助极端主义 沙特斥英智库报告不实
- [ 06-06]特雷莎·梅:英国对极端主义“太过容忍”
- [ 05-22]特朗普呼吁与中东国家合力反恐 对抗“极端主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