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之路”——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不竭动力 梦想的力量,是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不竭动力。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伴随着巨大的火箭轰鸣,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探月飞天梦想,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嫦娥四号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原计划在近月制动前实施的3次轨道中途修正,期间只进行了1次。 “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实现起来并不轻松。成功架起“奔月之路”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金牌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系统总指挥金志强介绍,探月工程任务对轨道高度和入轨精度要求都很高,长三甲系列火箭成为执行探月工程发射的最佳选择。 低温发动机同时装配4台单机,选择性能最优的2台用于本次任务;单机产品通电老炼时间增加50小时,系统综合试验考核次数增加…… 围绕嫦娥四号任务窄窗口发射、冬季发射等特征,火箭研制团队开展专题风险分析,制定了520项预案。 为了充分利用嫦娥四号任务两天内多窗口的发射机会,降低发射实施风险,火箭系统开展了技术创新,在低温加注后可以适应2天内多个发射窗口的发射要求。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系统总设计师陈闽慷说。 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嫦娥”。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中国航天人用一次又一次生动的创新实践,诠释了创新对于实现梦想的关键意义。 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拍摄的着陆器(右)和巡视器互拍画面。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惊天一落”——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 10时15分,嫦娥四号迎来制动时刻,7500牛发动机开机,动力下降开始。 10时21分,降落相机开机,开始抓拍落月全过程。 10时25分,嫦娥四号转入悬停模式,不一会儿便转入避障模式。 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嫦娥四号开始缓速垂直下降。 最终,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保驾护航”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 10时26分24秒,经历了近700秒的落月过程,嫦娥四号成功着陆! “一切正常!”指控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了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背面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功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