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条劈成细丝。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子切分为两半。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子打磨平整。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子锯成两段。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在山间砍伐竹子。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编织斗笠。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编织斗笠。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展示已经编织完成的斗笠。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