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珠澳大桥为创作背景
电视剧《大桥》正式启动
独家揭秘创作的幕后故事
电视剧《大桥》海报。《大桥》讲述了主人公贺不违、肖慧芳等中国最出色的工程师带领众人历经万难,挑战了世界建桥史上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展现了工匠精神。“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近日,以港珠澳大桥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正式启动。该剧讲述在总工程师贺不违的带领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齐心打造一座超越世界桥梁的高峰、一座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心血之桥。
该剧由曾创作《大雪无痕》《命运》等现实主义作品的金牌编剧陆天明亲自操刀,预计2019年年后开始启动拍摄,将在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取景。近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电视剧《大桥》编剧陆天明、制作人李娜接受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独家采访,提前揭秘《大桥》创作的幕后故事。
编剧陆天明: 一定要下生活,尤其这样的题材,编也编不出来
创作原则: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
广州日报全媒体:陆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创作《大桥》?创作源泉是什么?
陆天明:写《大桥》是一个使命,也是一个任务。留意这个题材的源泉和契机全是因为港珠澳大桥太伟大了,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人都会倍感自豪。我觉得我要写好中国工程师的精神,一定要告知大家,中国在努力,中国人在努力,这些就是我要表达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大桥》的主角是总工程师贺不违,不知道您在创作中是以谁为原型?
陆天明:原型是应该有的,但写任何一个人物都需要综合起来写。《大桥》中的贺不违在我心里是有一个人,是我最尊敬的人,但我现在不希望公布他的名字,不希望违反创作规律来追究到底是以谁为模特写的,这不符合创作。
广州日报全媒体:在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您的心里除了人物原型外,有没有想过哪位演员来演这个角色比较合适?
陆天明:我的习惯是,不为哪个演员写角色。我认为艺术创作就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塑造好一个人物。至于将来谁演比较合适,是应该根据人物来找演员,而不是根据演员来写人物,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创作规律。
现在很多作品是根据演员来写角色、写人物,是违反创作规律的——我们不能为演员服务,要为生活、为角色来找演员。将来谁来演合适是导演和制片人确定的事情,不是我编剧确定的,我相信将来的导演会完成这个任务。
采风时被感动:这么好的中国工程师!
广州日报全媒体:听说您为了写这个故事采风研讨数十次,能不能分享一下中间有意思的故事?采风过程中最感动您的事例有哪些?
陆天明:写这个题材,我们去中交集团、武汉、珠海、大桥工地、岛隧总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做了数次采访,似乎没有达到数十次那么多,但确实前前后后用时一年多,如果加上案头工作的确有数十次都不止。
在数次的采访过程中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一般的创作习惯就是一定要下生活,尤其是写《大桥》这样的题材,要编也编不出来: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工程师,这么好的工人,这么伟大的事情。
采风过程中,动人的事例数不胜数,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我们数以千计的电视剧,偏偏忽略了一个伟大的群体“中国工程师”。这次让我最感动的是,我的笔要把他们表达出来。中国工程师拥有的一种精神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这是我最大的感触。
广州日报全媒体:这次剧本创作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陆天明:这个剧创作最难的,是我创作电视剧以来最难写的一个题材。历来在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中最难写的就是工业题材,工业题材往往很枯燥,观众一般不愿意看。那么这次恰恰是工业题材、工程题材,工程又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那么怎么把这个工程上面的技术难题转化成观众想看的、要看的工程师人物的故事,这个是非常难的——毕竟我们这些人第一不懂技术,二不了解他们,平时很少接触工程师,可以说几乎没有接触。前前后后一年的时间接触下来,最后拿起笔来真正坐在电脑面前仍然感到非常不够,所以从这“非常不够”里面去构思表现一个伟大的题材,这就是一个难题了。怎么去把技术、工程融入情感情绪中间?怎么把工程故事写成一部电视剧,是需要克服的最大一个难点。
创作基调:要对今天的中国有感情
广州日报全媒体:您一直专注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大雪无痕》《命运》等作品都非常成功。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您觉得最重要的部分在哪里?最需要抓住的点是什么?
陆天明:第一,现在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方法往往不被文学界和影视界所重视,很多朋友都绕着现实题材走。我确实是一直在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写现实题材,也不能说都非常成功,因为大家看到的那几部似乎有一定的效果,但我还有很多没有被大家注意到的作品,所以不能说都非常成功。
第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对今天的中国要有感情,你一定要立足于为今天的中国人而写作、为今天的中国而写作、为推动今天中国的进步而写作,有了这些基本感情,我想我们都能写好。
最需要抓住的点就是要看到中国在进步,中国在变化,中国在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站住脚跟,要和中国一起进步,没有这个基本点,我相信写不好今天的中国。
制作人李娜: 国家发展背后的每一个真实故事都足够燃情励志
广州日报全媒体:跟陆天明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合作这个故事的?
李娜: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某种程度上像是中国用短短近70年发展到今天的一个缩影,背后倾注了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从无到有,最终呈现出一个奇迹。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这才是真正能够“燃”的作品。
同时也想借这部作品证明,国家发展背后的每一个真实故事都足够燃情励志,值得被更好地记录。
和陆老师开始合作是从《平凡的世界》结束之后,《大桥》是我们一直想做又不敢去做的题材。作为一支年轻的团队,我们除了敬畏还是敬畏!每次阅读陆老师的剧本,内心都是掩不住的澎湃。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候,我是站着看完了半集,节奏紧凑、剧情紧张,人物命运揪心,让你根本都停不下来。看到第三集的结尾,我号啕大哭!一部现实主义特别是工业题材的作品,能够这么打动人心,让人欲罢不能,我对陆老师充满了佩服和感动!
广州日报全媒体:这部作品是怎么成功集结到《平凡的世界》班底的?
李娜:能够有机会参与创作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整个班底都很感兴趣、也非常愿意全情投入付出努力,归根究底还是大家愿意一同挖掘这个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大桥》聚焦在桥梁事业一线工作者,通过对工程师、对普通工人的描写,去传达中国几代人矢志不渝的梦想和追求,也从而揭示一个时代的变迁,能够用影视创作的形式见证国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发展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用创作者的初心,让《大桥》能够在充满时代厚重感的同时,给大家带来感动和激情。
广州日报全媒体:选演员的标准是怎样的?目前有没有定下来?
李娜:演员还未完全定下来,但一定是个不负期待的阵容。每一个演员都对自己饰演的角色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因为都很希望参与这个作品,所以整个选角过程顺利也非常符合各位主创的预期。我们这个作品有纪实性且有创作的人物原型,所以更多会选择符合角色需要的“戏骨”来诠释这些角色,此外选择了一些优秀的香港、澳门演员。
林鸣:《大桥》里的角色应该是当代许多工程师的缩影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
广州日报全媒体:《大桥》的主角是桥梁建设的总工程师,而您本人就是一位总工程师……编剧陆老师写的,是否就是您的故事?
林鸣:据我所知,这个创作群体都是些有使命感的年轻人,刚拍了《平凡的世界》,这次主动要拍《大桥》这样贴近现实的片子,是一群可爱的值得尊敬的年轻人。为了《大桥》的编剧,陆老师做了很长时间的采访和准备,我们港珠澳大桥所有的采访和采风只作为其中的一个工程。
而且,每个大桥都有总工程师这样一个角色,我相信这部《大桥》里的总工程师应该是当代许多总工程师的缩影。陆老师是当代非常出色的作家和编剧,这个采风过程中我们有过很多深入的思想交流。
作为编剧和工程师,对专业的执着和严谨的精神,我们两个是很像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如今大桥通车,《大桥》又正式开拍,对您和大桥的建设者们来说,把生活故事变成荧屏故事,您和您的团队最希望传递给观众的是什么?
林鸣:大桥通车,又听到《大桥》开始启动的消息,对于我们建设者来说,有种喜上加喜的感觉。我知道我们的很多同事,都非常期待《大桥》这部片子,我们觉得我们建设者为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在他们工作当中,也碰到很多困难,有他们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很少被传递。虽然当今社会信息很发达,但社会对他们内心的世界和工作生活的状态其实很陌生。我们期待通过《大桥》展示他们多彩的人生,能够让社会对当代建设者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多的理解。
广州日报全媒体:接下来《大桥》的拍摄或许会涉及很多桥梁建设方面的工程术语等专业范畴的东西,不知您和您的团队会不会为这些专业部分把关?
林鸣:工程题材对作家创作是一大挑战,在技术方面要下很大的功夫。陆老师在采风过程中,对技术术语部分特别用心思,读了很多论文,也和很多专业工程师进行了交流。
在未来拍摄过程中,只要剧组有需要,我们理所当然、责无旁贷地给予配合。工程是工程,艺术是艺术,艺术中的工程应当服从于作家的创作。(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