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10月18日讯(记者 徐德波)10月17日,首届菏泽扶贫车间产品展销会在中国(菏泽)林展馆盛大开幕,展会上,来自菏泽各县区的扶贫车间产品受追捧。来自郓城县南赵楼镇郑营村扶贫车间生产的传统手工织布“鲁锦”,成为了展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几名老人在现场织布,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还有市民现场坐上织布机体验,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扶贫车间织出鲁锦,老人重回年轻时光 10月17日下午,在首届扶贫车间产品展销会现场,大众网记者见到了来自郓城县南赵楼镇郑营村的杨桂芝老人,听老人讲述了扶贫车间织出‘鲁锦’的故事。 杨桂芝老人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68岁高龄了,现在在村里的扶贫车间里“上班”,车间里有20多台织布机,她和村里年龄相仿的20多位老人一起,每天能织出20多丈(1丈=3.3米)布。 “扶贫车间开了差不多有3年时间了,当时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老织布机,感觉像回到了四十年前,那时候我才20多岁,村里的女人,人人都会织布,一到农闲的时候,家家都在织布。”杨桂芝老人说着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思绪停留在那些久远的记忆。 杨桂芝老人说:“后来,‘洋布’慢慢兴起来了,大家就都不织布了,都是到市场上去买,起初还有几家织的,再后来都不织了,织布机被大家放进了仓库里,好像再也不会用它们织布了。”杨桂芝老人说着神情有些悲伤。 “有一天,村里的干部在村里收集织布机,但只收集到了寥寥几台,大部分织布机都没了,甚至有些被当柴烧了。没过多久,村里喊喇叭,说是让大家去扶贫车间织‘鲁锦’,当时我们一下去了很多人,一看,这不就是当年织的老布吗?现在叫‘鲁锦’了。”杨桂芝老人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产品畅销老人轻松把钱挣,扶贫车间传承技艺 “车间里有20多台织布机,都是村里的干部一台一台搜集回来的,大家年龄从60岁到80岁的都有,织得有快有慢,差不多平均一人能织一丈长的布,车间按天给我们计工资,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谁能想到,老了老了,还能轻轻松松地拿上工资了。”杨桂芝老人表示,大家在车间里干活,有了工资,不用再向儿女要钱了,日子过的踏踏实实,家家的生活都是越过越好。 郑营村扶贫车间相关负责人李春兰在现场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郑营村的扶贫车间就织起了‘鲁锦’来,她是专职负责管理车间的,每个月,老人上20天左右的班,上下班时间也没有特别严格要求。 李春兰说:“老人们在车间里干活,大家有说有笑的,都很开心,让她也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母亲织布的情景;现在市场上又开始兴手工布了,这种布耐穿,穿起来还舒服,不刺激皮肤,车间里生产出来的货,从来就没有积压过,很好卖。” 杨桂芝老人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人人都会架机器,织布,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没见过手工织布,我们在车间里干活,经常有人去参观,去了就拍照,都感觉很稀罕,但只有少数人会认真地学,能坐上去织半天的人就更少了。” 杨桂芝老人表示,现在,她最怕的就是这门传统的技艺将来会失传了,这门优秀的技艺,只要有人愿意学,她都会认真教,她真心希望,村里的车间能长久地开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说着,杨桂芝老人重新坐上了摆在身边“破旧”的织布机,她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一梭子又一梭子,仿佛穿梭回了她年轻的时候,织起布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
相关阅读:
- [ 10-18]国家扶贫日中国平安下赣州 科技助力智慧扶贫
- [ 10-18]连城:扶贫再贷款,增收添助力
- [ 10-18]产业扶贫可以怎么搞?十大机制创新典型来揭晓
- [ 10-18]仙游:强化督查 助力健康扶贫百日攻坚
- [ 10-18]尽锐出战 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