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付强)年轻人以志愿服务换取养老院房租折扣,老人合住别墅互助养老对抗孤单……为破解传统养老模式困局,这一年多以来,各方做出不少新尝试,引发民众广泛关注。 这些举措收效如何?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医养结合、以房养老等,进展是否顺利?创新养老模式,能否帮助缓解养老难? “混龄居住”、抱团养老,多方探索引人关注 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营养老院收费高昂,家庭养老缺乏照料、情感空虚……关乎每个人的“养老”,近年来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一些养老机构开始自发探索解困之道。 2017年12月,8位青年入住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养老院,成为该院新兴服务项目的首批志愿者:每月完成20小时的敬老志愿服务,就能享受600元的低价房租,“合同期”为半年。 首期取得成效后,今年7月,第二批14位志愿者入住,月租金降到300元,志愿服务时间不变。 有媒体评论称,“混龄居住”既缓解了老人缺乏陪伴的境遇,又帮年轻人节省下生活成本,还能盘活养老院闲置床位资源,可谓一举三得。 去年5月,杭州余杭两位老人,招募了4对夫妻到自家别墅抱团养老,大家轮流“值日”、费用均摊,彼此照应对抗孤独。 期间虽难免矛盾、有人离开,也遇到阶梯电费过高、住处远离市区看病不易等问题,但多数老人表示满意。至今年5月,入住者已增至7户13人。 社会养老服务的创新,还引入了“互联网 ”模式。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上海长宁区于今年开展“社区养老顾问”试点,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区级养老顾问团队,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和养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申请、紧急救援等服务。 此外,该区还在打造“养老淘宝”,让老人通过网站或微信,“点餐式”选择自己想要的养老服务。 或矛盾突出、或关注寥寥,养老创新也有困境 近年来,各地的探索与创新,丰富了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但一些新挑战、新困难也随之出现。例如,近年来被社会关注的医养结合、以房养老等话题,在落地过程中就遭遇了新难题,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以“医养结合”为例,有媒体评论说,“虽然看上去很美,却面临诸多‘骨感’现实,缺‘医’少床首当其冲。” 例如,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814家,床位总数为121.38万张。然而,和庞大的老年人口相比,这些医养结合机构仍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供不应求。 有研究报告指出,现有的医养结合机构大约仅占总养老机构数量的4%,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公立机构,民营机构占比更低。 而针对缺“医”的痛点,北京大学研究老龄产业专家郑志刚则分析称,综合能力强的大医院无暇顾及老年医疗需求,而养老机构只能内设医务室或医疗机构,投入巨大成本却往往因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由此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以房养老”则似乎关注寥寥。据媒体报道,自2014年7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以来,4年内仅一家保险公司运营该业务,累计承保139单(99户)。 有观点认为,“以房养老”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确保老人的晚年生活后顾无忧,为老年人提供了新的养老解决方案,可谓新意十足。 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项保险属于保本微利型业务,且涉及房地产、金融、财税、司法等多个领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对老年人而言,受传统养老观念、产权纠纷、房产市场不稳定、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同样顾虑重重。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以房养老”现阶段仍处于“小众”状态,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市场环境。 专家:创新勿忘公益属性,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 养老创新新措层出不穷,对缓解养老难是否起到了帮助?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专家智库委员会专业主任赵强社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基层的自主创新,还是政府部门的试点尝试,在力求满足养老物质需求的同时又注重精神层面的需要,效果值得肯定,但也有很多值得完善之处。 据他观察,一些创新尝试过于强调市场化,忽略了养老事业的公益属性。 “市场化养老应以提供质量优良、价格适度的养老服务为目标,其高端化应体现在服务人才、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而非高端化甚至豪华的养老设施设备。”赵强社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宋全成告诉记者,在创新养老模式的过程中,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 他举例说,在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老的社区进行改造,以腾出场所供社区养老;而对于新建小区,则可通过减少部分土地出让金等方式,保障社区养老场所面积,以建设更多的社区养老场所。 宋全成还强调,在资金方面,投入主体应是政府,同时可适当吸收来自企业界、个人捐赠等民间资本。 另有专家称,养老模式创新关键在理念。该专家指出,要实现从低层次的“老有所依”到高层次的“老有所乐”,应促进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融合发展。 一方面,政府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放开搞活市场,积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也要瞄准短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模式。 |
相关阅读:
- [ 10-16]杭州13位老人“抱团养老”1年 相聚难相处亦不简单
- [ 10-15]诏安梅岭镇建设幸福园 解决乡村老人“养老难”问题
- [ 10-15]邵武市通泰街道鲤鱼山社区开展“九九重阳—计生养老进社区”活动
- [ 10-15]国外养老新趋势:“在家养老”或“如同在家养老”
- [ 10-13]诏安南诏镇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