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8日17点50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保罗·罗默(Paul M. Romer)两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两人将技术创新和气候变化引入长期宏观经济模型分析框架所作出的贡献。
“诺德豪斯和罗默均设计了新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础、最紧迫的问题,探究如何创造长期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增长。”颁奖词中写道。
威廉·诺德豪斯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他26岁就获得博士学位和美国名校的教职,32岁成为正教授,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崭露头角。
诺德豪斯的经济学研究范围很宽,包括环境、价格、能源、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利润和生产率的增长趋势。但他的主要贡献发生在一个原本相对冷门、如今却相当热门的经济学分支领域——气候变化经济学。
气候怎么和经济学挂上钩?诺德豪斯认为,一方面,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必须经由经济系统才可起作用;另外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对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发生影响,比如干旱导致粮食歉收。
诺德豪斯1982年的论文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此文虽短,但二氧化碳的特性、减排的国际合作、政策手段、不确定性等相关问题,都有所论述。文中所表述的许多忧虑,30余年来逐渐在现实中一一呈现。
不过,诺德豪斯的研究道路注定艰辛。一方面,经济学界很少有人在尝试着探索气候变化,诺德豪斯需要在无人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是不是真的在发生,朝哪个方向发生,是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都尚无定论。两大因素相加,使得气候变化经济学一直处在“冷宫”中。
诺德豪斯的下一次“爆发”还要等到9年之后,1991年,他开创性地构建出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AM),这个分析框架迅速成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气候变化的主流工具。
而直到2006年,“斯特恩报告”成功地引起世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广泛关注,人们才发现,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最新文献都在不断地引用同一个名字:诺德豪斯。
关于诺德豪斯还有一件轶事。《经济学》在出版50周年前夕,萨缪尔森希望找一个才能和观点都能契合的合作者。结果,诺德豪斯被发现了。他的名字自此被写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上。
与诺德豪斯共享荣誉的保罗·罗默生于1955年,198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前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目前担任纽约大学教授。
现年62岁的保罗·罗默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候选人。由于罗默对新增长理论的贡献,1997年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美最有影响的25位人物之一,2000年又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院士。
经济增长理论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经显赫一时,出现了以索洛(Solow)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但是,或许难以摆脱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被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决定这一结论,经济增长理论随后沉寂了十余年。
直到80至90年代,罗默提出两个内生增长模型。
上世纪80年代,罗默提出,在经济增长的曲线上,除了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外,他创造性地加上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使经济增长理论再度流行。他为此所设计的“罗默模型”成为新增长经济学的经典。
1990年,罗默在《内生技术进步》一文中又提出了他的四要素三部门模型。在该模型中,技术进步源于市场激励而致的有意识的投资行为,而经济增长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1992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综述报道将罗默的模型列为“新”增长理论的“正统”学派,并将他的两个模型视为同一路线。
2016年10月,罗默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一职。世行在声明中表示,罗默致力于发现创新途径来解决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世行期待将罗默在这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推广。2018年1月,罗默辞职。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
仅一名女性得主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截至2018年,共有81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不乏保罗·萨缪尔森等如雷贯耳的名字。至今已有的50次颁奖中,25次奖项由一人获得,19次由两人获得,6次由三人获得。
诺贝尔经济奖最年轻的得主是1972年获奖的肯尼斯·艾罗(Kenneth J. Arrow),当时他51岁。最年长的是获奖者是里奥尼德·赫维茨,他当时是90岁。
81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具有美国国籍的占据绝对优势。获奖者全部来自各国知名院校,其中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最多。
经济学研究人员的传承关系较为明显。比如1972年的得主萨缪尔森、1971年得主库兹涅茨、1976年得主弗里德曼均有数名博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过目前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仅有一位女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这一数量远低于诺贝尔其他奖项。
经济越来越人性化
古典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行为目的是使个人利益最大化。但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到,经济学越来越贴近人性,将心理状态、人格特质等因素纳入考量。
去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将传统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搭建了桥梁,将心理学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的分析当中。
诺贝尔委员会写到,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通俗的说,就是人在消费决策时会被“非理性”因素所影响。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会将不同的资金划分成不同的使用用途,而非使财富最大化。同样是10万元,辛苦赚来的会花得小心翼翼,而意外中彩票得来的钱花起来就会更大方。
泰勒并非因为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学者。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共同获得了2002年的年度诺贝尔奖金。
诸多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泰斗们都将经济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而非枯燥的数学模型。比如丹尼尔·卡内曼的“锚定效应”认为,人们做出判断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第一印象的支配。
数理时代来临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经济学越来越靠近人的现实感受,但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更多地依赖数学。
数据显示,在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专业背景中,数学仅次于经济学。
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就有很强的数学背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沙普利(Lloyd Shapley)实际上也是一位数学家,他的博士专业是数学而非经济学。
而从近些年的得奖成果来看,数学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安格斯·迪顿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供了定量测量家庭福利水平的工具,以此来更准确地定义和测量贫困;2013年的3位得主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而获得殊荣。
长期以来,经济学被认为是依赖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或是更依赖推理的思辨性哲学。而现在,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多授予那些从事数理统计分析的经济学家,深耕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或许更难被诺奖垂青。(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动态”、澎湃新闻、诺贝尔奖官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