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小伙马希阳(左)在北京海淀科技大厦的“藤蔓国际双创空间”和合伙人内莉·恩乔罗格协商创业项目(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表示,北京试点的外籍人才出入境新政策具有开创性,向全世界释放了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信号,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近5年来,中关村有20多项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或被其他国家引进,一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政策纳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 2018年1月,海淀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包括关注原始创新能力跃升、新型研发平台领航、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等9项计划和科技城市建设、科技政府塑造、科技公民培育等7项行动,助力打通创新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作为创新之城的核心区域,中关村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位于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曾是央企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而央企也成为未来科学城发展的优势资源。5年来,央企资源盘活开发方案不断优化、施工建设工作热火朝天。如今,央企联合高校、民企在这里建立了氢能源及燃料电池、核能材料等重点领域的5个协同创新平台。 改革是动力,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要素在这里聚集,人才、技术、资本形成“新三驾马车”,为创新“开足马力”。 改革释放生产力,前沿创新成果在中关村的良好创新业态里如涌泉般喷薄而出。 ——瞄准基础科研领域,中关村人在突破。新型肿瘤治疗药物研发平台、量子保密通信相关技术等在这里“孕育”; ——瞄准“卡脖子”的领域,中关村人在努力。龙芯通用CPU 3A3000、紫光展锐移动智能通信芯片、寒武纪商用深度学习处理器等等在这里诞生; ——瞄准前沿引领方向,中关村人在探路。大唐5G标准、百度无人驾驶平台、百济神州单克隆抗体抗癌药物等一批变革性科技成果相继出现。 翻开北京市“科创地图”,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布局正引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风尚。目前,中关村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万件,是2013年的2.8倍;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是2013年的2.5倍。 在技术创新领域,利亚德集团近年来将LED显示屏“像素间距”从2.9mm研发升级到1mm以内,拼接屏幕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大”。集团5年来市值上涨30倍,营业收入增长11倍,净利润增长20倍,LED显示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4%。 利亚德集团董事长李军表示,中关村有若干优势其他地方没法比,一是深厚的人才基础,二是丰富的信息量,三是集中的技术研发资源。中关村的创业生态中有灵魂、有文化、有基因,创新潜力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