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中国,中国有我。今天,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我们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正值新中国成立69周年,本版今起推出特别策划,展现六大领域千千万万奋斗者的故事,对祖国的爱,凝结在他们每一天拼搏的汗水中,汇聚成每一天都更加精彩的时代。伟大出自平凡,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让我们为不懈的奋斗者喝彩! ——编 者 “嗡嗡嗡”,信号指示灯闪烁,一排排化纤丝筒整齐有序地从生产线上自动落到推车上,沿着既定的轨道进入包装车间。紧接着,在一只巨大机械手臂的牵引下,打包、贴签、入库,一气呵成。 走进浙江桐昆集团恒邦工厂二期厂区,偌大的生产车间里,王亚江像往常一样走动巡检,不时按动控制面板上的几个按钮。 “我们是24小时连续生产,每天上班的头一件事就是检查晚班生产情况,保证每个丝饼的质量稳定。”他指着眼前变动的参数说,纺丝断头次数、丝饼优等率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前在传统生产线上,得靠一支“烂笔头”,把生产状况都抄写下来。智能化改造后,每个一线员工都能随时随地查询,品质监管方便多了。 今年是王亚江进入桐昆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20年来,从最初的纺丝工到如今的车间主任,蜕变的不只是身份,一个企业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的变革更印记在他的眼眸深处。 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智能化转型是桐昆在内外交困中一次自我革命。王亚江至今还记得2008年春节那场用工荒:为了保证外地员工回家过年,企业只能从行政岗位上抽调人员到一线。彼时,接二连三有客户到厂里投诉产品有碰毛、混批、破损等人为问题。 机器换人,如箭在弦上,发出就未曾停落。2008年起,桐昆每年对一个部位或者一个环节进行智能改造,零敲碎打10年间,由点连线,再由线成面,一个智能工厂俨然落成,“硬是把‘摩托车’改造成‘小汽车’,转型升级,我们蛮拼的!”王亚江说。 这些年,他目睹了车间流变:工人从熙熙攘攘、汗流浃背到各有分工、整洁舒适。过去,纺丝全靠人工搬运,一包丝720公斤,平均每班每人要负责生产、打包、入库50包丝,一天下来,身体都吃不消。现在,人力只有原来的1/3。那些极费体力的流程都交给了智能机器,车间常年恒温,基本不出汗。 晚上8点,城市的霓虹灯早已亮起,孙燕琳的新纤维研究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她和她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种热湿舒纤维,这种化纤能够在运动出汗后,迅速将汗传导出来,让皮肤无闷热感。 “现代人对衣着的舒适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我们要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点、期望值,并把它们解码成技术化指标。”孙燕琳已经年过半百,长期担任集团技术中心总监,多年来夙兴夜寐已成常态。 项目进展并不像想象中顺利,她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新产品的特征指标难以在现有标准评价体系中追索。比如,舒适感如何衡量,量化为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又如何测量? 得益于桐昆的智能工厂,新产品从研发到量产之路平坦了许多。“在智能生产线上,操作指标数字化,在线就能进行检测和模拟,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9%。此外,机器极大消除了人为操作的不稳定性,产品不良率由1.2%降至0.7%,品质更加稳定。”事实证明,孙燕琳及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产品上市后,盈利空间比传统产品提升了50%以上。 今年3月,通过社会招聘,95后俞睿进入桐昆,成为负责两条生产线的工艺员。“与同类企业比,我们的智能化水平很高,在这里能接触到行业顶尖的工程师和核心技术。”俞睿坦言,虽然工作环境与商务办公的白领有差距,但桐昆这几年发展迅速,在嘉兴、湖州等地建新厂区,相信未来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步入不惑之年的王亚江渐渐感到压力,“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脚步一刻都不会停止,那我的学习也就不能停止”。今年,他招了一个大学生,负责丝品质量控制,“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赶超我,那样打造一个实业强国才会后继有人。” 这些年,孙燕琳的名片头衔越来越多,但她依然喜欢别人叫她孙工,“工程师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说到这里,她的语速加快,难掩激动,“作为行业龙头,要走的路必定是别人没走过的,才能引领带动后来者。” 【网友留言】 国庆节之际,各行各业网友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表达对祖国的爱与祝福。其中,本报总编室、新媒体中心、快手APP推出“土味情话说给祖国听”短视频征集,截至10月1日晚8点短视频播放量超510万,话题参与人次超890万,点赞超15万。 网友来自1995:一生能有多长,能在中国就很幸运。 网友A奋斗:伟大祖国国泰民安,我爱你中国。 网友雨晴7358:爱国就要坚守岗位。 网友雪飘道: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网友童话烟云:爱家爱国,是每个人应有的情怀。 网友每天皮一披:感谢祖国给我们的美好生活! 统筹:王军、刘莉莉、吴燕、吕莉、黄超、巩育华、祁嘉润、屈信明、郭雪岩 制图:沈亦伶 |
相关阅读:
- [ 08-08]车间里的暑假:有无奈更有期待
- [ 12-21]扶贫“花”开 香飘海外
- [ 12-11]探访舆论风波中的莎普爱思:厂区内员工仍在加班
- [ 08-27]【治国理政进行时·广西篇】广西天等县:“车间”建村头 致富有奔头
- [ 08-02]“车间”“光伏”下农村 “就业”“兜底”两保障——河南沈丘产业扶贫工作见闻
- [ 07-22]河北武邑:乡村“扶贫车间”助力精准脱贫
- [ 06-20]河北邯郸:“扶贫车间”建到农民家门口
- [ 05-31]【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车间引资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