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精彩图片> 正文
分享到:

生于水 立于沙——一棵芦苇的生态之旅

2018-08-29 06:59:55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周冬
博斯腾湖是中国的四大苇区之一,在一个春天轻抚的早晨,我从黑色的棉被中探出头来,这里每年都有60万亩“新生儿”。

(图文互动)(2)生于水 立于沙——一棵芦苇的生态之旅

成捆的芦苇摆放在新疆尉犁县至且末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7月9日摄)。

我是一棵芦苇,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上班,做固沙的草方格;我的家乡在700多公里之外,是碧波万顷的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人们叫我“湖水净化器”。

博斯腾湖是中国的四大苇区之一,在一个春天轻抚的早晨,我从黑色的棉被中探出头来,这里每年都有60万亩“新生儿”。

我的根扎在淤泥中,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只让干净的水流入湖泊。从1999年开始,当地在湖边筑坝,把农田回归水和生活、工业废水堵截下来,通过我们过滤吸附后排入大湖。因此,我们中有20万亩是人工培育的,我就是其中一员。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图文互动)(6)生于水 立于沙——一棵芦苇的生态之旅

这是在新疆尉犁县至且末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拍摄的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沙障”(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图文互动)(1)生于水 立于沙——一棵芦苇的生态之旅

在新疆尉犁县至且末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工人卸载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7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摄

(图文互动)(5)生于水 立于沙——一棵芦苇的生态之旅

工人在新疆尉犁县至且末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修建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草方格(7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摄

(图文互动)(3)生于水 立于沙——一棵芦苇的生态之旅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7月13日无人机拍摄的新疆博斯腾湖周边湿地生长的芦苇(新华社记者宿传义 摄);下图为7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新疆尉犁县至且末县沙漠公路旁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