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娱乐> 影视 > 正文

《延禧攻略》回忆里的典雅色调 呈现点滴之美

2018-08-26 08:34:33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这个夏天,《延禧攻略》无疑是暑期档的最热剧,除了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外,剧中的道具和美工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剧里精致的构图,精美的珍宝画作,仿佛一秒穿越到了故宫。道具中出现的众多书画藏品、饰品服饰,甚至引发了观众们对传统艺术的热情。据说,该剧聘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对乾隆年间的服饰、古玩、房屋等一一还原。甚至对乾隆皇帝对名画珍品的收藏、喜爱,以及热衷于加盖收藏印、题跋的史实也有鲜活的还原。

“于细微处遇见美好”。从王羲之的书法《快雪时晴帖》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通过引经据典、说书昆曲、字画珍品等多方面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更呈现出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经典书画入镜 不忘吐槽品味

乾隆是个挺“文艺”的皇帝,在对文化艺术的热衷不亚于北宋的“文艺”皇帝宋徽宗赵佶,但实际上不论诗词书画造诣还是鉴赏眼光,乾隆的水准都很一般。《延禧攻略》中不但反映了这一点,呈现了诸多古代经典书画,还借主角魏璎珞之口直接“吐槽”了乾隆的艺术水准。

剧中,璎珞与皇帝和好后,两人一起画画。她把皇帝收藏的《鹊华秋色图》拿来,数了一下,上面盖了40多个章,就说:“您高兴了盖一个,不高兴了也盖一个。就像天桥底下看到的搞皮膏药一样,揭都揭不开。”这下皇帝不高兴了,说了一句:“放肆!再敢胡说八道,朕罚你抄御诗。”璎珞露出嫌弃的表情说:“您的御诗,我都不喜欢,要罚就罚我抄唐诗吧。”

乾隆的印章不计其数,收藏印有常用的所谓“五玺”,即“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乾隆鉴赏”、“宜子孙”,晚年又多了“八徵耄念之宝”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这些印章印面巨大,又盖在画面的显要位置,满满的都是占有欲。再加上他并不高明的书法,往往将一件画作弄得像牛皮癣般伤痕累累。比如剧中出现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吧,乾隆前后题记七十多处,印章累累。王书本幅短短两行字上面,就盖有“石渠宝笈”等印章十多个。

最惨的是《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被乾隆认为是黄公望的真迹,于是此卷空白处被密密麻麻写满了诗词,就连山坡上的空隙也要来一段。幸运的是乾隆的鉴赏水平也很一般,研究证明子明卷并非出自黄公望亲笔,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逃过一劫。

再说诗词,乾隆酷爱写诗,一生活了88岁,写诗有43630首。计算下来,平均两天要写三首。要知道,一部《全唐诗》,一共收了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总共也就48000多首。当时的一班文臣把乾隆的诗捧上天,赞其“金声玉振、涵盖古今”,但实际水平却很一般。

传统美物频现 一派古韵繁华

除了书画,剧中的服饰设计也是诚意满满。整体的服道化融入了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贯穿整部剧的非遗元素极具匠心,甚至有人说,这就是一部非遗文化长卷。

清宫戏自然离不开清宫服。一件古代的服饰,便是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就不知用了多少种绣法。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到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全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纯手工缝制。京绣又称为宫绣,有严格的艺术审美标准和规范。构图、用料、针法都有固定程式和规范。绣的方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绣品需平、光、齐、韵、和、顺、细、密;图案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上要求“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除了各种刺绣,剧中还还原了2000多年历史、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宫廷缂丝手艺。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禧攻略》还请来了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连妃子们所用缂丝团扇,也仿制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团扇。太后所握团扇仿制清朝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绣坊里的织布机、缂丝机、刺绣的架子都是货真价实,一走进去,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除此之外,宫中女子冠帽上的绒花也值得关注。《延禧攻略》中按照史实,富察皇后平日节俭,用通草绒花作为日常头饰,“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后宫也纷纷仿效。小小的绒花,其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如意,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又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2006年就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剧中的绒花头饰,正是绒花工艺大师、“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因其手法特殊,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直到现在都无法机器生产,只能以纯手工制成。

除了这些传统工艺,剧中还有昆曲、打树花等传统艺术。尤其是流传于河北蔚县的古老社火“打树花”,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曾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中惊艳了世人。勇敢的铁匠们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代代传承有序 浙江非遗亟待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的宝藏,民族的瑰宝,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浙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据统计,全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10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7项,传承人122名,省级非遗项目788项,传承人1215名,数量均位居各省之首。

自2007年至今,国家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五批共306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我省共有196人入选,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一。今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杭州老字号5名传承人入选,他们分别是张忠尧、孙亚青、邵官兴、李明焱、俞柏堂。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提升传承能力;组织开展“对话传承人”系列活动,增强传承人创新意识和能力;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积极为传承人搭建平台;开展传承人服务月活动,营造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文化浙江建设。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直观的文化印记,也是一个地方体现个性与延续活力的所在。作为全国“非遗”保护工程的综合试点省,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但创造了非遗普查的“浙江模式”,而且造就了连续5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排名全国第一的“浙江现象”。浙江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中形成更多的“浙江经验”,也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代代相传。(记郑成航孙乐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