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光明网专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2018-08-17 11:56:11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作者: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领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任远喆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影响了世界。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体系的主动融入,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动力源,现行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也早已融为一体,紧密相连。中国已经成为人类更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及发展理念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外交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加速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不断完善对外战略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外交推向了大提升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不断展开符合时代发展的外交理论创新

外交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外交工作开展的方向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理论自信的战略定力,逐步构建起了科学完善的外交理论体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色。党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成功的关键。外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外交决策权理应归属中央。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就明确了中国外交理论体系的牢固根基和生命之源。

对时代和自身实力的准确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不断成功离不开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进行了调整,更加鲜明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和政策,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不断开创出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我们确立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计划方略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外交理论发展确立了坐标、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并构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和外交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要树立正确角色观,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认清自己的方位和角色才能使中国外交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行稳至远,取得一个又一个外交成果和胜利。

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价值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么建设这个世界?”一直是中国外交着力回答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05年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统一、外交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目标是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外交理念、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体现出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和国际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与外交理论在当下的有机结合。它着眼于整个人类而设计,更加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发展和国际秩序历史性变化的现实需求。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