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榆溪河公园(8月2日无人机拍摄)。
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也使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近日,记者驱车在毛乌素沙漠里行走600多公里,实地感受毛乌素沙漠治理取得的喜人成绩。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绿树成荫的榆林市老城区莲花池中心广场(8月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汽车行驶在榆(林)靖(边)高速公路上(8月1日无人机拍摄)。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榆林市镇北台(8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8月4日,榆林市横山区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白永雷(左)向参观者展示沙漠中稻田里饲养的螃蟹。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长胜村村民在圈舍中喂羊。陕北推行的“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有效保护了草地(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东胜村道路两侧的大树(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一辆汽车行驶在榆林市横山区沙漠治理与未治理的分界公路上(8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永国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们在分挑胡萝卜(7月31日摄)。靖边县利用沙土地的优势,发展蔬菜生产助村民增收。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的队员们在修剪树枝(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汽车行驶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的道路上(8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年逾九旬的郭成旺(左)的孙儿郭建军抱着老人1984年栽下的一棵树,当年的树苗现已长成参天大树(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7月3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