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话语权构建

2018-08-06 18:17:09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党政研究》2018年第4期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已经实现了整体转型升级。在改革初期,政治发展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目标在于实现由“破”到“立”的转向,即在于破除苏联模式下政治权力过度集中的弊端,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体制。在新时代,我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升级,目标任务表现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中国政治发展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国家治理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一个国家能否平稳有序地迈向政治现代化,能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直接取决于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内在地包涵了政治现代化的要求,并时刻面临着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难题。时至今日,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明晰、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的政治发展战略,它的核心特征在于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性、政治发展策略的稳妥渐进性、政治发展方式的调适性、政治发展机制的制度化。但是,我国的政治发展离政治现代化的目标还很远,党政关系、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政治权力的有效约束与规范运行、民主政治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发展战略要着眼于新时代的深刻变化和“四个伟大”的实践要求,进一步厘清影响政治发展的各种关系,推进政治发展制度化建设,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政治基础。为此,面向未来的政治发展战略既需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也需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在于政治体制实现由“破”到“立”的转变,即破除“文革”时期权力高度集中、党内民主缺乏、官僚主义盛行的传统弊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邓小平所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立为这条道路的根本原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同时,也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进入议事日程。改革开放是政党与国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这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方式、领导制度、党政关系、权力运行机制予以适应性的变革。正如王沪宁所言:“在革命后社会的初期,受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方式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不仅社会主义革命后如此,一般社会革命后亦均会出现高度集权的政治活动模式。今天,高度集权的领导方式之所以谓‘过分’、‘不相适应’,完全是因为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所以必须改革之。”〔1〕也就是说,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发展模式也就失去了其生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在反思文革教训时,深刻认识到必须要克服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他总结道:“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2〕在这种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3〕因此,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于消除原有政治体制中的重大缺陷,着眼于具体政治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使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制度化。

政治体制改革除了要革除旧弊之外,还要与各领域的改革相适应、相协调。1986年邓小平反复强调,政治体制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他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现代化的实现。”〔4〕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既要革除原有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又要解决好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在这种双重压力的驱使下,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由“破”而“立”的改革进程进一步加速。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开始了有步骤地进行系统改革的阶段。但是,在此之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就遇到了极其错综复杂的情况。即便如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止,反而是改革方向、基本原则更加清晰明确,改革策略更加稳妥成熟。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同时强调要围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五大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可以说,到十五大为止,政治体制改革由“破”而“立”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在此之后,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侧重在“立”上下功夫,尤其是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发展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扩展。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核心的问题不是政治体制要不要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改。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5〕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重要概念,并且明确“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6〕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动力,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逐渐成熟。

二、新时代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说,在新时代,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现实基础、历史条件和战略安排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历史进程,政治发展的战略取向、演进逻辑、制度设计、价值引导都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政治发展战略的升级换代。结合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发展实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我们认为,新时代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体现为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主轴,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以人民民主为归依,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政治基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