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熊琳 王晓洁)表面看来是用于修改答案的橡皮,翻过来却是“答案显示器”;系在脖子上的纱巾,用手仔细检查,里面隐藏着微型显示屏;看上去只有黄豆粒大小的无线耳机,塞进耳内居然能传输考试答案……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在司法机关办结多起由多省人员参与的组织考试作弊案中,作弊呈现“一条龙”运营的产业化现象,黑科技应用层出不穷。组织作弊人员间如何分工?答案如何被传入考场?“作弊产业”收益几何?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网上招募 线下培训 作弊产业“一条龙”运营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获悉,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办结一起组织考试作弊案。在某国家级资格考试中,被告人李某等10人,利用作弊器材,分别组织多个考点的30余名考生作弊。 “网上招募作弊考生并提供设备,获取考题后编写、传输答案,被告人间组织严密,各有分工。”房山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董杰介绍,本案中,先是有人通过微信朋友圈散发“考试必过”的消息,招募有作弊意愿的考生。考生确定参与作弊后,再完成交纳钱款、领取作弊设备和接受设备使用培训等事项。 考试开始后,被告人李某、被告人苏某层层指使被告人丁某在考场内使用微型照相机将考题拍出,交给早在考场卫生间内等待的被告人郭某。然而,因考场内手机信号遭屏蔽,照片无法传送,被告人郭某将装有试题照片的存储卡带出考场交给被告人苏某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查获。 最终,房山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判决,本案10名被告人分别因组织考试作弊罪和非法出售试题罪被判处九个月至二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司法机关办结多起由多省人员参与的组织考试作弊案。近期办结该区首例组织考试作弊案的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刘岩告诉记者,此类案件已形成“网上招募—作弊考生报名—获取考题—场外答题—答案传入考场”的链条,严重破坏考试纪律和考场秩序。 “围巾”“橡皮”实为作弊器 微型耳机难察觉 那么,作弊考生使用的作弊器材究竟有何特别?办理过一起组织考试作弊案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科技犯罪检察部检察官许丹和检察官助理李博克向记者介绍了部分作弊器材。 “这些被带入考场的作弊器材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许丹表示,就组织作弊而言,作弊器材包括信号接收、发射器以及考生作弊终端设备。就作弊考生所用器材而言,则包括贴身存放的信号接收器,以及显示器、微型耳机等。 ——正面“橡皮”,反面成“答案显示器”。表面看上去是一块深黄色的橡皮,翻过来却是一块显示器。许丹介绍,这种作弊器材较为多见。“考场外,组织考试作弊人员将信号发射器放在小汽车上,随后开车在考场周围绕圈,寻找考场屏蔽信号薄弱点,将答案传进去。”许丹介绍,信号传入后,“橡皮”背面的显示器会显示由答案编写人员编写的考题答案。这些显示器还具备“翻页”功能,即使考题多,也能一一显示答案。 ——柔软“纱巾”,暗藏玄机。质地柔软、颜色各异的“纱巾”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李博克介绍,隐藏答案显示器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将显示器缝在纱巾上。作弊考生将纱巾层层围在脖子上,不仔细检查,很难发现。“这种作弊器材在秋冬季节进行的考试中使用,隐蔽性更强。” ——“黄豆粒”“米粒”微型无线耳机传送答案。“这种耳机只有黄豆粒大小,属于嵌入式无线耳机,一旦塞入耳内,从外面很难发现异常。现在还有比这种耳机更小的‘米粒’型微型无线耳机。如果作弊考生梳长发,头发散下来想发现就难上加难。”李博克说。 交费十几万 答案未必准 微型耳机存安全风险 “作弊产业”背后暗藏多少经济利益?组织考试作弊人员内部如何分成?对此,办案人员一一进行解答。 “在我办理的这起案件中,组织作弊人员向考生收取1.5万元至6万元不等的费用,一次考试参加作弊考生20余人。这些钱仅有1.8万元是支付给具体实施作弊行为的组织作弊人员的,多数钱被网上招募考生人员收入囊中。这些人信誓旦旦对考生承诺一定能通过考试,不过退款。”刘岩说。 “一些组织考试作弊人员‘看人下菜碟’。根据考生对通过考试的迫切程度确定价格。一些考生甚至交费十几万元。”许丹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些高价买来的答案最后被验证未必准确。 “具体实施作弊行为的组织考试作弊人员内部分工细致,利益分成也明码标价。比如,在我办理的这起案件中,被告人李某指使被告人苏某拍摄试题并在考试过程中传出,后来李某通过微信向苏某支付了7000元。”董杰说。 “使用‘黄豆粒’微型无线耳机存在一定风险。”一位考生告诉记者,在考试中使用过同款作弊器材的室友曾因耳机卡在耳道内,最终不得不求助医生才将其取出。 专家认为,在有力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监管,追溯作弊器材生产、运输、售卖全产业链,严格考场管理,加强考生诚信档案建设,完善针对作弊考生的处罚措施,有力维护考试秩序。 |
相关阅读:
- [ 07-06]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等级考试福建省14日开考
- [ 07-03]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网上报名启动 这些规则要看好
- [ 06-29]兴奋剂助考 考试也“兴奋”:细数考试兴奋剂“三宗罪”
- [ 06-29]因考试没考好 蓝田开发区11岁女孩“玩失踪”
- [ 06-26]省食药监局开展学习十九大及监察法等相关应知应会知识考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