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掌握发布科普信息的最佳时机 了解了公众科普需求以后,什么时候是科普内容发布的最佳时间,给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2015年,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就与新华网合作共同建设了科普舆情数据监测系统——科普中国实时探针,从而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在线分析。 研究表明,每天上午9点左右和下午3点左右以及每周三和周四是网民对科普信息关注度最高的时段,在此期间科普文章的阅读量、转载量和评论回复数都达到了一天或一周的峰值。从每月舆情热度走势来看,用户在工作日通常生活比较规律,使用互联网比较便捷,对科普信息的阅读、分享、评论会较为活跃;周末时,用户通常选择休息、娱乐或者是看一些“轻新闻”,对科普信息的关注度会有所下降。 “这项成果对于我们在重要活动或是热点新闻发布时机的选择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钟琦以科普日为例介绍说,目前,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六是全国科普日,许多科普活动会在当天开展。“为了提升科普日的影响力,我们建议在9月的第三个周三和周四开始进行预热宣传,从而调动公众参与当天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科普日的传播效果。” 科普舆情监测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意义是针对网民的回复、评论,发现新的科普需求,从而进行二次传播、深度解读。“2017年12月,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我们对2000条网民言论进行抽样分析。”对于调查结果,王黎明介绍说,有24.8%的网民期待我国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作出贡献,有15.9%的网民表示对碳卫星的功能及意义有兴趣,但也有20.6%的网民依旧吐槽雾霾。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分析,正面也好负面也罢,都会得到新的科普方向。比如,碳卫星如何破解大气污染问题、雾霾与碳排放的关系、航天技术的各种应用等,这种根据网友反馈细分出不同角度的传播内容,加速了科普工作向精准化、精细化发展。 须明白科普形式要因人而异 我国早期科普读物的目标对象是中小学生以及广大农民、市民等群体,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到来以后,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数据显示,在移动端科普受众中,超过57%的用户来自23至40岁群体,18岁以下青少年占比较低;20至29岁网民占据了2016年中国网民科普搜索的最大份额,达43.82%。 此外,45.5%的移动端科普用户具备大专及以上的教育背景,新科普的受众已经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覆盖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领、大学生、企业管理者、人文学者等。 “对于这类人群我们通常采用深度文章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小学生、老人以及学历较低的人群的科普需求。”在钟琦看来,中小学生是一个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用QQ交流而不是微信,身上流露着浓重的二次元气息……“如果我们用他们的思维逻辑生产科普内容,用他们的语言制作科普视频,传播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虽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已不再陌生,但他们通过看电视获取信息的习惯却很难改变。在社区里安装具有科普频道的电视,会让老人们在闲暇时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这未尝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科普手段。 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文化程度偏低,很难通过线上渠道获取科普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完成科普信息化落地工程,尽量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展板、海报、音频等形式的科普内容。”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