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多彩非遗,让生活更美好

2018-06-08 16:24:41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 陈岸瑛

6月9日,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悉,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体系,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捷、舒适、清洁、安全等一些生活条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创新创造活力和新鲜感、时尚感、运动感;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满足于此,而是期望同时获得乡土社会的那份安宁、纯真和自然。

民俗、节日、歌舞、戏曲、传统工艺等,之所以被看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文化财富,就是因为在相关的实践活动、艺术形式中,积淀和蕴含着天地、人生、历史的丰富关联。保护非遗、激活非遗、振兴非遗,其终极目标便是重建人与天地、现在与过去的联系。这是一种令人憧憬的梦想。这种梦想不是空想,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的。

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意味着多数人的消费观念,将从追求廉价转向追求品质,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向追求精神满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转变,为复兴传统文化、做好非遗传承准备了条件。

例如传统工艺,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传统工艺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有些种类甚至濒临失传。近年来,我们欣慰地看到,在景德镇、宜兴、苏州、佛山等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传统工艺得到了大面积复兴,自然生态也得到了修复,慢生活与闲情雅致随处可见。在黔东南,盛大的苗年不仅是游客的嘉年华,也是地方民众自己的节日。传统的织绣印染技艺,带动了苗家妇女居家就业,也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文化自信。在藏族、蒙古族、羌族、彝族聚居区,传统节俗、歌舞、服饰、餐饮不仅重新回暖,而且演变出适应都市生活的新样式。

今天,人们倾向于在文化而非轻工业的框架下看待传统工艺。事实上,在文化、经济大融合的时代格局中,亟待引入活态文化资源的产业领域数不胜数,例如建筑、家居、服装、旅游、教育、影视等。越来越多的现代行业,开始思考和重视传统工艺的价值。例如,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在意识到千城一面的弊端后,连续两年举办全国砖雕艺术大赛,计划将传统建筑装饰技艺引入现代建材市场。浙江东阳,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中央美术学院驻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于2017年9月设立,致力于恢复和振兴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再如,不少本土服装品牌开始关注传统工艺与天然材料,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织绣印染技艺。一些传统工艺企业,开始主动寻求跨界合作。例如,梦想打造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蜀江锦院,将蓝染与时尚设计结合的丰同裕染坊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逆城市化”的出现,依托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开展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蔚然成风。例如,中国汝瓷小镇在河南汝州规划建设,以文物保护、生态旅游、非遗传承、艺术创新为指导原则。小镇内,中国汝瓷博物馆将成为一大亮点。浙江龙泉以青瓷和宝剑制作为依托,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汝窑兴盛于北宋,龙泉窑兴盛于南宋。二者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如今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在经济发达的环太湖生态圈等地区,非遗正重新形成合乎自然规律的聚集,生态农业、手工业、文化地产与创意产业携手并进。一些原本不如江浙一带繁荣的地区,这几年也获得了文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云南、贵州等一些相对偏远的省份,也因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有志于振兴乡村的青年,再加上政府的合理规划,目前在非遗传承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好的形势。这一过程中,民众的幸福感大幅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

非遗,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活态文化、特色文化。人民创造的文化,归人民所有,为人民所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非遗作为富于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活态文化资源,开始在繁荣区域文化经济、提升民众获得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才能保持活力。多彩非遗,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让人民的家园更美丽!(陈岸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