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扩张的中国制造业 急需“自我造血”

2018-06-05 10:39:21 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5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扩张有所加快。然而,5月26日,众城智库在贵阳大数据博览会上发布的《2018先进制造业发展白皮书》却指出,随着新一轮产业迁移加快,制造业流出风险加大,成为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近年来,不少外国制造业企业离开中国,而多家外资制造业巨头开始考虑回到本国设厂。对此,有专家表示,中国的智能制造目标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随着高端制造企业回流,势必会带走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只有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把握新的发展机会,才能克服制造业流出的影响。

“制造业的变革凝结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产品,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出路在创新,难点也在创新。”6月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迫在眉睫

“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在进行重构,所以,加快建设新型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刘文强说。

刘文强介绍,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技术研发角度看,单项技术正在向多项技术转变;从研发主体看,正在广泛地参与推动多领域、跨主体的多主体协同创新;从创新速度看,创新迭代非常快,速度致胜使得创新的各环节交叉并行;从价值体现来看,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实现了新的价值。

刘文强表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制造业战略,建设新型的创新载体。中国制造正处于由大到强的重要关口,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创新载体分散重复,许多研究中心在研发内容上有所重叠,缺乏统筹。

此外,科研成果转化不畅,许多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不足1%,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在2%以上。

“面对这些问题,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可谓迫在眉睫。”刘文强说,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整合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攻关。

与传统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载体相比,制造业要建设的创新中心更强调:打造新型的创新链;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封闭交叉问题;解决创新和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刘文强认为,创新中心的核心是开放合作。在管理运行中,要突出市场化机制、突出自我持续发展,采取小核心大平台的模式,通过产业联盟以及行业吸纳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机构。同时,要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机制,最终实现“自我造血”。

“三个再造”助力科技创新

不只是制造业,任何行业要想发展,都需要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首先是基础研究,然后是应用研发,之后走向产业,形成产业模式。当前,为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各个行业、各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进行‘三个再造’,即流程再造、功能再造、平台再造。”日前,在“国研智库论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峰会2018”上,国务院参事室副司长唐华东说。

唐华东认为,在流程再造上,首先要认清科技创新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他指出,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四方面的基本要素。即人才要素,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性标志;制度保障要素,制度保障的是保障整个研发过程,这对企业和组织来说都很重要。对国家而言,科技创新更需要一个制度保障;再就是实验室、基础设施以及辅助人员等基本设施要素和资金要素。

“在功能再造上,当前政府的一些服务还未通过运用新技术而有所发展,在技术的引用、监管及服务保障上稍显落后,对高技术手段的运用力度不够。”唐华东建议,政府要打造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平台,可在高技术手段上加大支持力度,建设大数据平台和服务中心,以高技术手段提升服务功能,让人工智能服务于各个组织的科技创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