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资产处置机构“网拍”已呈常态 亿级“拍民”群体隐现

2018-05-31 10:48:35 赵小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杭州5月31日电 “我们认为,在未来十年,拍卖将占整个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未来一定会出现一场资产交易超过1亿、超过1千万人参拍(的情况)。”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拍卖总经理卢维兴30日在阿里拍卖特殊资产交易会对未来拍卖市场做出大胆预测,他还称,未来阿里将培育1亿“拍民”。

在这场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题的大会上,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礼耀表示,不良资产市场存在的核心意义就在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金融救助的功能。与阿里合作,也意在将一个不良资产这一非标的产品做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最终服务于社会。

“不良资产”大市场触网

自2012年浙江高院开始尝试将司法拍卖与淘宝网结合,阿里开始涉足涉足网络资产处置。目前,其网络拍卖交易品类从一般消费品扩充到了车、房、股权甚至债权等。

据卢维兴介绍,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及地方性公司、400多家银行及60多家交易所等非金融机构等都基本入住平台,全国95%以上的司法拍卖、70%的海关在阿里平台完成,平台还涉及公安、税务、二手车、二手房等各个领域,每年的交易额数千亿计,资产交易平台的活跃用户超过千万。依托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网络拍卖拥有着巨大成长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阿里拍卖已经成为中国甚至全球最大的不良资产项目库。”卢维兴表示,资产的目录化、黄页化,让天下没有垃圾资产,只有放错地方的优良资产,未来,阿里要培育出1亿拍民。

中国信达是最早试水不良资产上网拍卖的先行者。2015年3月,中国信达浙江分公司成功通过淘宝网资产处置平台,试水成交两笔债权资产交易。这是国内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产处置的标志性事件。

信达资产副总裁刘丽更表示,互联网工具的参与能够最大限度的突破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时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咨询传播率不高等的种种局限,发挥其跨越时间和地理界限优势。在互联网这一最充分阳光的环境下,得以实现资产处置过程的公开透明,并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召集最多的参与者、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参与整个交易流转过程中的增值服务的经营模式。

去年10月和阿里签署协议的长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则表现出了最大的决心。长城资产经营一部总经理雷鸿章表示,互联网深度“触网”公开转让将成为长城对不良资产最主要的处置方式之一。阿里平台的品牌和大数据帮助长城充分挖掘不良资产价值,也让相关项目能够在国内国内外充分亮相,实现处置的公开透明,也加速了资产处置的速度。

他说,在去年合作基础上,今年,长城资产将将进一步加大资产包的处置力度,计划处置各类债权1000亿元以上。

“警惕不良资产市场过热”

在国内持牌资产管理公司纷纷入驻拍卖平台的同时,业内几家龙头公司也提出,要警惕不良资产市场过热。

雷鸿章认为,去杠杆大趋势会有大量的不良资产涌现,这给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融资成本提高,同时有一些资产的价格下行,加大了处置难度,处置周期也可能变长。“特别是去年,银行对推出资产包的价格预期较高,大家认为不良资产赚钱快,因此资产价格飙升,这对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是一个挑战。

雷鸿章强调,收购不是目的,化解金融风险是目的,因此不能为了收购而收购。去年一些资产包中标价格有些高,有些偏离了它本身的价值,有点失去了理性。好在这一波飙升期基本过去,业内都开始理性。

他也呼吁,在收购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要理性竞争,合作共赢。

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达则认为,估值体系是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2017年整个资产价格比较高,一方面是有市场比较热的成分,但另外一方面银行推的资产包的质量也是好的。”

如何量化不良资产的理性估值?

周礼耀表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不良资产需要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银行资产包退出的价格,与资产公司本身处置运作的成本和未来的微利应该在30%左右的差价,如果缺乏了这样的差价,可能某一方面的风险将转移到资产公司或买方,所以需要理性的进行竞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