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成都的大学生在位于四川绵竹市的“中国玫瑰谷”游览拍照(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 有一种担当,叫休戚与共;有一种团结,叫守望相助 又到5月,十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震后最初几天,紧急调运的帐篷在灾区的路边堆成了山,谁来转运搭建?处处缺人,当地干部眉头紧锁。一辆农用三轮车停了下来,车上跳下来十位汉子,开口问:“俺们帮忙?” 这群汉子来自山东莒县,挤着一辆三轮车,带着3000元钱、38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50公斤山东煎饼从老家出发。三轮车不能上高速,他们就翻山越岭,几天几夜后,终于赶到灾区。 在南京市江宁区募捐点,一位拾荒老人上午捐了5元后,下午又将多年积攒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捐出。而他身上的衣服到处是破洞。 这是中华民族血脉里流动的善良与担当。震后仅一个月,党中央一声号召,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先后奔赴地震灾区,近百万志愿者自发前来,海内外同胞纷纷援助,灾区成了建设战场: ——剑门天下险,地震给这里造成极大破坏。黑龙江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剑阁县为“龙江第一县”。 “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倒塌的房子给扶起来!”初到剑阁,黑龙江省援建总指挥刘国会看到困守在帐篷里的老人落泪了。这位大庆的汉子拼命地干。血压上升,就悄悄服药,然后继续苦干。 ——北川白坭乡,震后成为“孤岛”。山东烟台援建干部张耀征晚上睡在帐篷里。 “四川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张耀征说,“作为党员,我要对得起先辈洒在这里的鲜血。” ——汶川绵虒镇,岷江两岸悬崖高耸。广东援建专家张彤意外骨折,他拄着拐杖上工地,小腿里钢板螺丝松动,脚踝渗血。他说:“不亲眼看到,我无法想象西部是怎样用资源、人力支持东部发展。东部现在富了,支援西部是我们的责任。” 当上海援建队伍从青城山驻地撤离时,上万人从周边村子赶来送行。上海援建者眼含热泪,依依不舍。 队伍撤了,情永在。这份情,从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到1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浓。 在青川,浙江茶产业链条“嫁接”到四川青山绿水间,仅援建一个300多人的茶叶合作社,就让200多名农民脱贫。2017年,青川电商交易额4亿多元,一个山沟县变成了“电商强县”。 …… 在党和政府的高效组织下,干部与群众、国企与民企、社会组织与个人,上下同心、多方联动、并肩奋斗,汇成了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的洪流。 有一种责任,叫先锋模范;有一种重生,叫自强不息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重建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可循。 震后第一时刻,党中央作出指示,强调抢救人民生命是当务之急,尽力安排好灾区人民群众生活。灾后重建和发展中,党中央要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民生优先”原则。 有党作“主心骨”,有全国人民做后盾,灾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喷发。 “这里没有抱怨。”震后,前往灾区崇州做志愿者的美籍人士约翰这样描述他看到的情景,“一位村里的干部在泪水中为幸存者工作着,他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都遇难了。” 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哪里就有党的基层组织、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唐家山堰塞湖出现险情后,中共游仙区党委及时成立了9个临时党委、43个安置点党支部、296个帐篷党小组和200余支党员义务服务队,组织3000多名党员成功疏散转移群众8万余人。 是党员就得站在前,是干部就得担起责! 灾区特别是10个极重灾区的党员干部大比例承受了失去亲人或伤残之痛,但他们坚守在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党员钟世平地震时担任什邡市红白中学副校长,在两位亲人遇难、自身受伤的情况下,坚守在学校救人现场;灾后又响应组织号召,加入临时成立的什邡市关爱办,关心帮助失去亲人的困难家庭,一干就是10年。共产党员杨凯同样忍着亲人离世之痛,地震时积极组织所在林场开展自救,震后带领28个班组以每年一万亩的速度完成鞍子河保护区中幼林的抚育。 灾难激发实干,创新带动发展。汶川县水磨镇震前是阿坝州工业重心,集中了全州3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重建中,当地党委和政府痛下决心搬离污染企业,打造出有浓郁羌族风韵的“生态旅游小镇”,被联合国誉为“灾后重建的灯塔”。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不仅挺过了大灾考验,更为今天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绵竹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原机械加工产业因灾搬迁损失上百亿产值的逆境下,坚决退出污染环境的磷矿开采,走农旅、文旅业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去年接待游客人数接近600万人次,农民收入年均增长了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6:1。 10年生聚,沧桑巨变。穿行于灾区的山川城乡,一度破碎的山河已焕然一新,川陕甘41个重灾县(市、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超越震前水平。走近灾区干部群众,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记者惠小勇、丛峰、江毅、周相吉、谢佼、杨迪) |
相关阅读:
- [ 05-10]新华国际时评:汶川十年,世界见证中国力量
- [ 05-10]汶川灾区这十年:从重建到“重生”
- [ 05-10]汶川地震灾区这十年:从重建到“重生”
- [ 05-08]【十年】记者手记:走进汶川遗址,在悲痛中努力向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