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乱象频发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还孩子一个清朗绿色网络空间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里,不少快手用户发现,平台上推荐的内容和往常不一样了。 4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消息称,针对社会舆论强烈关注的今日头条、快手播出有违社会道德节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会同属地管理部门严肃约谈了今日头条、快手两家网站主要负责人,并对其勒令整改。公告措辞严厉,“两家网站除上述问题外,长期无视法规训诫,在不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情况下持续顶风拓展视听节目服务,扰乱网络视听行业秩序”。 这一切源于不久前媒体对短视频平台上存在的大量未成年孕妇现象的报道,提到在快手、今日头条旗下火山小视频中数以百计的未成年妈妈视频。由于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在利益驱使之下推波助澜,在网络平台的算法推送下,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未成年孕妇、未成年妈妈和未成年二胎妈妈,在网络上掀起争当“全网最小妈妈”“全村最小妈妈”的风潮。 虽然相关平台第一时间清理并道歉,相关部门也作出了处理决定,但争议并未停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数的45.6%,其中真人秀直播用户规模达1.73亿,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与此同时,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令人担忧。未成年人犯罪中高达80%的比例是受互联网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内容影响诱发。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代表们认为,青少年受到网络直播的影响更为广泛,所以更加需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直播环境。从社会安全和青少年保护双重考虑,帮助青少年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迫在眉睫。 网络直播成“脱缰野马” 在给人们带来全新娱乐体验的同时,网络直播因其野蛮生长、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少数直播平台受利益驱使,不惜走低俗化路线,一些投资人士只看重眼球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鼓励主播疯狂炒作,由此带来的无序竞争给网络直播的长远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外,部分平台缺乏相关资质,违规开展新闻信息直播,这些也都严重扰乱了正常传播秩序。”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党组书记孔涛分析了当前网络直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首先,从监管对象看,海量主体给监管带来难度。从主播数量上看,由于网络主播入行门槛低,导致群体迅速扩张,主播增速快于观众增速;从主播素质看,庞大的主播群体素质良莠不齐,而网络直播“以主播带动观众”的推广模式,导致部分主播为了吸引观众作出违规行为。 其次,从内容上看,网络直播的“信息实时传播”特征导致内容监管难以及时发现、全面覆盖。网络直播的本质是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受众与受众之间、主播与受众之间进行实时交流,是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因为其真实性,所以接下来会出现什么都是不可预料的,会给用户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惊喜。但由于目前直播网站监管方式多为人工审核,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全面覆盖。 第三,从商业模式看,利益驱动平台责任不到位导致直播平台难以自律。从收入角度看,网络直播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大部分平台依然停留在用户为主播购买虚拟礼物、平台抽成的模式,同质化竞争严重。从成本角度看,除了视频存储、带宽、平台加大审核所需的人力、资源等成本开支之外,签约主播也是一项巨大的开支。因此,资金储备不足、缺乏竞争力的平台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往往对主播的审核比较宽松,甚至纵容部分主播一些“打擦边球”的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从监管角度看,联合执法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统筹协调不够。网络直播作为典型的“互联网+业务”,具有融合性、跨区域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客观上要求网络直播涉及的多个细分行业管理部门加强部门间协同监管、属地化协同监管及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协同治理。 “但目前各监管部门仍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缺乏总体统筹,行业自律虽取得初步进展,但用户、行业组织仍未真正参与进来并发挥作用,社会协同治理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网络直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要联合工商管理部门,涉黄等问题要联合文化部门,涉赌或危害国家安全的要联合公安部门等。”孔涛说。 |
相关阅读:
- [ 03-02]网络直播平台“雾霾”消散:色情视频减少 内容变雅
- [ 02-23]够生猛!美国一家广播电台直播主播生娃
- [ 02-23]够生猛!美国一家广播电台直播主播生娃
- [ 02-20]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22亿 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
- [ 01-27]直播答题是新风口还是黑洞? 作弊神器已出现
- [ 01-26]“实验3”号科考船成功进行“海上科普”直播
- [ 01-25]今明两天东南网、“新福建”客户端为您直播两会开幕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