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财经观察]脱贫攻坚的经济学意义
2018-03-21 16:19:27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陈曦 陈曦 |
分享到:
|
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三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什么是贫困?贫困指的是,一些人因为自然、社会、经济、身体、心理等原因,赚的钱不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可能没有收入。这时国家和社会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救助,而最为有效的救助方式当然是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而不是每月领救济。 可能有人认为,如果很多资源都投入到扶贫里,就意味着投入到投资、生产里的资源会减少,效率就会被拉低。但是,经济学虽然研究的是效率、理性,但是同样也会研究公平和人性。 而扶贫的经济学意义是什么?有些人只看到了扶贫要花钱,但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摆脱贫困之后,他赚的钱会攒起来、存银行,银行就可以把它作为贷款贷出去,用来生产、消费或者买房子。于是,这笔钱就促进了经济发展。或许摆脱贫困之人不喜欢攒钱,喜欢花钱,然而把钱花出去就形成了消费力,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贫困都是不应该被容忍的。越是能处理好贫困问题、人们生活越富裕的国家,综合实力也越强。因为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贫困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环境,谁又会到这样的地方投资和消费?没有投资消费,经济如何发展? 在脱贫攻坚战中,必须注意,脱贫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否则就并不是真脱贫,一旦没有钱,脱贫人口再次成了贫困人口。而且“等靠要”会拉低社会效率,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但是不能养懒人。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与把握在脱贫扶贫中一样意义重大。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言必信,行必果。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记者季苏平) |
相关阅读:
- [ 03-19]保监会:深度贫困地区保险分支机构在脱贫前不得撤销
- [ 03-18]锐意创新、埋头苦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 [ 03-18]两会议农事: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
- [ 03-18]奉节脐橙助力脱贫增收
- [ 03-18]文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