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动调低经济增速,有何考虑?
2018-03-20 18:43:39 来源:海外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编者按】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2018年的全国两会,是十九大之后首次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如何得以贯彻落实?新春伊始、开局之年,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国发展,中国政府又将怎样带领老百姓迈向美好生活?中国论坛网推出2018全国两会系列解读文章,以期回答这些现实问题。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6.5%左右。这一预期目标,既低于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6.9%的实际增长速度,也低于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7.1%的增长速度。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站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上,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基本特征出发, 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符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两位数高速增长后,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中国经济开始渐入个位数中高速增长阶段。具体而言,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乏有些高科技及其产业同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甚至某些处于领先位置,但全面性的高科技及其产业优势尚未充分形成,导致在全球链中既有低端国家的追赶、又有高端国家的挤压。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短板,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的要求日益强烈。对外开放的质量还不高,发展的内外联动性还不紧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不大。在不断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概括起来,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创新不强、协调不够、绿色不浓、开放不全、共享不足的全局性问题。 从“三期叠加”到经济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体现出我们对中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发展的方向作出了合乎经济规律的重大判断,标志着我们靶向施策从过去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全面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力促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而夯实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颜值”高、“气质”也相当好的成绩单。五年来,中国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重要的是,在经济实力跃升的同时,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 中国经济走上了由量变转向质变的发展通道,让中国经济既有量的递增,更有质的提升。 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犹在。经济增速主动调低,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自信,能够长计远虑地下大力气谋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遵循,乘势而为,主动作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主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8项重点工作。归纳起来,也就是,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统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富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使中国经济发展更有含金量。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