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越边境广西扫雷队搜排手正在作业。中新社记者俞靖 摄 近日,中新社记者赴广西凭祥,探访中越边境凭祥段雷场,了解排雷官兵在雷场中“与雷共舞”的惊险日常。 “2002年,我正式加入扫雷队,由于怕父母担心,十多年来一直没敢告诉他们。”邢志明对中新社记者说,在扫雷队执行任务的这些年来,他经历了兴奋、害怕、紧张、平静的心理成长过程。尽管扫雷有一套完整可靠的操作程序保障安全,但任务中出现的各种未知突发因素,使得排雷官兵在工作中步步惊心。“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仅一步之遥。” 他回忆,2007年在防城港峒中1315号界碑附近,3颗地雷被洪水冲入河中,他下去查看时差点踩在一颗隐患地雷上,“幸亏当时战友及时拽了我一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由于雷场时刻充满未知危险,过硬的业务能力是排雷官兵必备的素质。黄泰峰说,本次排雷行动开始之前,该旅征选了百余名官兵进行扫雷集训,通过理论授课、单课目训练、外请专家指导、综合训练、野外模拟训练、实爆训练等形式,集中强化扫雷官兵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最后通过考核、筛选,最终组建成90余人规模的中越边境广西段扫雷队。 来自云南的杨浩是中越边境广西段排雷队东线扫雷班长,他是家中的二儿子,起初报名参加扫雷队时曾遭到家人反对,后来索性瞒着家里,“偷偷”执行任务。“我也明白他们是不希望我冒险,但是排雷工作,你不去我不去,那谁去?军人不能怂。” 记者在019号雷场看到,这片面积逾2万平方米的中越边境地带,周围高山耸立,道路弯曲,山地里荆棘满布,人烟稀少。排雷官兵每天在雷场作业时间超过八小时,工作中,除了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外,还需身着重达14公斤的爆破服,头戴3公斤重的头盔,以半蹲、半跪的姿势在陡峭的山间手持探雷器,绷紧神经小心搜排。工作一天下来,官兵的爆破服被汗水浸透,脸颊留下一道道被汗水冲刷粉尘而形成的黑痕。 “这些雷场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下的,经过前两次大规模边境扫雷后,易于发现、容易处理的雷场已基本完成作业,本次行动中的雷场多为自然环境恶劣的‘硬骨头’。”黄泰峰说,本次行动中多处雷场处在六七十度的陡坡上,林密沟深,扫雷官兵需要安全绳保护才能下到雷场搜排,部分坡段还需战士们肩扛炸药到作业点。 |
相关阅读:
- [ 05-02]雷场密布 中国维和部队“零误差”完成界桩栽设
- [ 11-21]中越边境广西段遗留雷场开始排雷
- [ 10-02]中国第十一批赴黎维和分遣队获联合国和平勋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