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脱贫的成就与信心从何而来?

2018-03-11 20:17:16 王丛虎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林瑶 陈晖  
分享到: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丛虎

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脱贫工作作出总结和展望。李克强指出,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意味着,我们在过去5年间的脱贫人口数已超过英国(2012年人口为6370万)或法国(2012年总人口为6386万)的人口数。在谈及对2018年政府工作时,李克强表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此成绩、如此的信心从何而来?

第一,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俗话讲,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的执政党,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始终冲锋在前,起到领导和表率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把扶贫脱贫工作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攻坚任务,放在重要位置。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全国上下形成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氛围。

第二,来自国家的制度优势。对世界各国而言,最适合自己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习近平常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优势尽显,同时在精准扶贫、抗震救灾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工作中更彰显出制度优势和自信。比如,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动员能力,才使得五级政府共同托起贫困村、贫困户;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才使得不同类型的资源共济贫困村、贫困户;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精神文化传导能力,才使得因不同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能够走向自立自强的道路,等等。

第三,来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奠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但同时,一些因自然禀赋差距造成贫困的地区,尤其是连片贫困区,贫困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有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后盾,我们才有能力和信心解决这个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第四,来自精准而科学的施策。精准而科学施策是治愈贫困的良药。自扶贫工作开始,我们党和国家就特别重视政策的制定。尤其是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并逐步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宏观层面的指导原则《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也包括具体的解决办法,如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正是这些精准而科学的政策措施,才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快速地解决贫困问题。

第五,来自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从2016年起每年都要完成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如此的艰巨任务,没有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是难以完成的。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投身到扶贫攻坚战中。正是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全领域、全组织、全过程参与,对口支援、层层包干、全民动员的齐心协力,才确保了我们集中人员办大事的顺利进行。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也是各国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五年来,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这不仅使中国人民受益,更对世界减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些成功经验,才让我们更有信心实现2018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目标,让更多人彻底摆脱贫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